朱景文,男,1948年生,北京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学术经历:
1979-1982,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法学硕士;
1982-现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
1987-1988,美国夏威夷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CLEEC);
1989-199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1993-1996,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副主任;
1994-现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1994.8,香港树仁学院讲学;
1995.8-9,日本立名馆大学,名谷屋大学,东京大学讲学;
1995.6-7,主持中美法学教育交流项目美国法暑期班;
1996.2,参加澳门大学比较法律文化国际会议;
1996-1997,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法学院富布赖特访问学者(Fulbright);
1997.3,美国哈佛大学东亚法律研究中心讲座;
1997.4,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法律研究中心讲座;
1997-现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
1998-现在,为美国印地安纳大学法学院学生讲授中国法概论和宪法课程;
1998.10-11,参加荷兰莱顿大学非西方法律研究中心中国立法国际研讨会
1999.1-7,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法律培训项目"顾问;
1999.10-11, 荷兰莱顿大学欧洲中心访问教授;法国巴黎一大访问教授(欧盟-中国高等教育合作项目)
1998-现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法硕士课程班讲座
2002,爱尔兰中国-欧盟人权对话会议
2004,比利时布鲁塞尔欧洲法学理论研究院讲授《中国法律文化--正式法与非正式法的视角》(3月)
2004, 日本北海道大学参加亚洲法哲学年会
2004,比利时布鲁塞尔欧洲法学理论研究院讲授《中国法律文化--正式发育非正式法的视角》(11月)
2005,西班牙格林纳达参加国际社会哲学和法律哲学大会,在大会上发表《两种不同的国际法律秩序》的演讲(5月)
2005,比利时布鲁塞尔欧洲法学理论研究院讲授《中国法律文化--正式法与非正式法的视角》(10月)
2006, 台湾大学第6届东亚法哲学大会,在大会上发表《中心和边缘:法律发展的全球视角》(3月)
2006,比利时布鲁塞尔欧洲法学理论研究院讲授《中国法律文化--正式法与非正式法的视角》(10月)
2007,比利时欧洲法学理论研究院讲授"Chinese Legal Culture"
2007,10.25-26,比利时布鲁塞尔参加"全球化,法律和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Rethinking of Leg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China's Case Study"的报告
2007,11.9-10,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法律和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会上作"Rethinking of leg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China's Data Analysis的报告
2008,9.6-12,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法学院讲授"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aw", 演讲"Rethinking of Legalization"
2008,11.5-7,香港树仁大学参加"大中华法哲学发展:跨越全球化与本地化"国际圆桌会议,演讲"国内法的国际化和国际法的国内化"。
社会兼职:
1. 中国法学会理事;
2.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
3. 国际社会哲学和法律哲学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
学术领域:
1. 法理学;
2. 法社会学;
3. 比较法学;
主持的科研项目:
1. 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洪范法律与经济研究所(福特基金会资助)(2004-2007);
2. 全球化条件下的法治国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2002-2005);
3. WTO和法律全球化研究(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重大项目)(2003-2005)
4. 比较法社会学:框架和方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1996-2000);
5. 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项目)(1991-1994);
6. 欧盟法与成员国法之间关系研究(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1999-2000);
7. 比较法社会学(美国富布莱特项目)(1996-1997);
8. 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国家教育部博士点项目)(1998-2000);
9. 中国法律培训的制度化(国际发展研究学院亚洲开发银行项目)(1998-1999)
讲授课程:
1.法理学;
2.比较法总论;
3.法社会学;
4.现代西方法哲学;
5.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aw
6.Introduction to Constitutional Law in the PRC
7.Chinese Legal Culture---Formal and Informal Perspectives
研究生培养
1. 1989年被评为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生导师,开始带硕士研究生,至今已培养30人,毕业28人;
2. 1992年被评为法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副导师,协助带博士研究生;
3. 1997年被评为法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开始带博士研究生,至今培养26人,毕业16人。
主要科研成果(1992以来):
1. 著作
2008,法社会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比较法总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比较法总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全球化条件下的法治国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跨越国境的思考--法理学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中国法理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法理学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法社会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比较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法理学教学参考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法理学(第二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法律和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2,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1,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法理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比较法,校阅,法律出版社;
1996,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主编,检察出版社;
1994,法理学,副主编,法律出版社;
1994,现代西方法社会学,法律出版社;
1992,比较法总论,检察出版社;
1986,法的一般理论,翻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2. 研究报告
2007,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数据库和指标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Final Report for Institutionalizing Legal Training in China(中国法律培训制度化研究报告),submitted to the Asia Development Bank,by IDLI,Shen Yuanyuan,Zhu Jingwen
1996,中国社会发展报告(1994-95),法制部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论文
2008,中国法律工作者的职业化分析,法学研究,2008(5)
2008,中国诉讼分流的数据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3)
2008,中国法制化进程的数据分析,光明日报,02-19
2008,中国法律发展的理论反思,法学家(1)
2008,法之执行的法学模式和社会学模式,法制日报,04-13
2008,从法治到善治的思考,法制日报,02-01
2008,公共场所禁烟能走多远?人民日报,04-23
2007,中国法律发展的趋势、问题与反思,高翔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一种博弈--在人权和知识产权之间,《法制日报》11-18
2007,"酷儿"理论之思,《法制日报》9-23
2007,苏联的一个坏传统,《学习时报》07-10
2007,苏联学界的一个坏传统,《北京日报》06-18
2007,依法治国是否等于有法可依,《解放日报》04-23
2007,法律是一种规则政治,《法制日报》,07-15
2007,中心与边缘--法律发展的全球视角,《新视野》(1)
2007,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和古罗马的行省制度,《法学杂志》(3)
2007,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法制发展,《法学家》(1)
2006,服务大局与"法学家的幻想",《法学家》(6)
2006,当代中国立法中的法律移植,《法理学与法史学》(10)
2006,2005年法理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1)
2006,全球化与法治国家的历史演进,《学习与探索》(1)
2005,关于立法发展趋势的几个问题,《法学杂志》(6)
2005,欧盟法对东亚的意义,《新视野》(1)
2005,法律是一种规则政治,《学习与探索》(5)
2005,2004年法理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1)
2004,lega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judicature: employing foreign law in China's judicial practice,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Autume 2004.
2004,法治中的悖论,在夏勇等主编《法治与21世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孙国华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当代》,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政治思想工作研究》(6)
2004,国内司法中运用外国法的比较法思考,《法学》(1)
2004,解决争端方式的选择--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新华文摘》(1)
2004,划分世界的法律体系--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世界法律地图》评介,《法制日报》4月15日11版
2004,2003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1)
2003,解决争端方式的选择-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
2003,国际标准和中国法律改革,2003年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年会宣读,《法学家》(3)
2003,法治和关系:是对立还是包容--从韦伯的经济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的理论谈起,2002年香港亚洲法哲学大会宣读论文,《环球法律评论》2003/春季号
2003,2002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1)
2003, 关于律师职业发展的几个问题,2002年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基地"法律职业共同体研讨会"宣读论文,载张文显等主编:《司法改革报告:法律职业共同体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言论自由及其界限,2002年爱尔兰中国-欧盟人权对话会议发言,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3年2月24日
200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条铁则,《北京日报》2003年2月13日
2002,"法律和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研讨会纪要,《法学家》(6)
2002,2001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第1期
2002,由前苏联法学界的一场争论谈起,《法学家茶座》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全球化和中国法制的回应,《法制与社会发展》第4期;
2001,欧盟法对法律全球化的意义,《法学》第12期
2001,全球化和中国法制的回应,《金陵法律评论》第1期
2001,从比较法、法社会学到比较法社会学,《环球法律评论》第1期;
2001,中国共产党与比较法的发展,《法学家》第3期;
2001,2000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第1期;
2000,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aw-making in the PRC, in Jan Michiel Otto, and others, Law-Mak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gue, Netherland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0,法律全球化:法理基础和社会内容,《法理学论丛》第2卷;
2000,关于法理学向何处去的几点意见,《法学》2000年第1期;
2000,关于立法的公众参与的几个问题,《浙江社会科学》第1期;
2000,欧盟法性质的法理学思考,《人大法律评论》2000卷第1辑;
2000,法律全球化:法理基础和社会内容,《法制现代化研究》(第6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中国立法的公众参与,《法理学与比较法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1999年法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第1期;
1999,世界与中国框架中的比较法,《新视野》第4期;
1999,Formalization and Informalization of Law:On the Strategy of Legal Development in China,《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二);
1998,关于法律和全球化的几个问题,《法学》第3期;
1998,法律和全球化的理论启迪,《检察日报》7月20日第3版;
1998,关于比较法社会学的对话,《比较法研究》第一期;
1996,法治是一个历史范畴,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6,法制建设的正规化和非正规化,《法学评论》增刊,
1996,中国立法发展趋势,《法律文化》(日文)第1期;
1996,中国法律适用发展趋势,《法律文化》(日文)第2期;
1996,中国法律职业发展趋势,《法律文化》(日文)第3期;
1996,中国法学教育发展趋势,《法律文化》(日文)第4期;
1995,评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中国法学》第3期;
1995,法制发展的内在矛盾,《探索与争鸣》第7期;
1995,关于法制和法治的几个问题,《中外法学》第5期;
1994,Comment on Functional Comparison,1Asia Pacific Law Review;
1994,关于法和法律意识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外法学》第3期;
1994,关于法律关系的概念的几个问题,《中国法学》第3期;
1993,从规范的比较到功能的比较,《法学家》第2期;
1993,评布莱克的纯粹法社会学,《当代法学》第3-4期;
1993,认真对待意识形态--批判法学对德沃金法学的批判,《外国法译评》第3期;
1992,论社会也要以法律为基础,《法学》第1期,
1992,法制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政治与法律》第1期。
获奖情况:
1.2008年《全球化条件下的法治国家》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2006年《法社会学》获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3.2006年《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4.2002年《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获司法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5.2002年《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6.2002年《法理学》获教育部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7.1997年《法理学》沈宗灵等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8.1996年《比较法导论》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奖;
9.1992年《法学基础理论》与孙国华等人获国家教委二等奖;
法治的可比性及其评估
文章访问量:3375 2015年06月11日比较法研究中的中国法——关于法律的地位和权力组织形式的思考
文章访问量:2938 2015年06月11日法制基础的系统性思考
文章访问量:3497 2015年04月22日全球化是去国家化吗?——兼论全球治理中的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国家
文章访问量:4398 2011年09月19日中国法治道路的探索——以纠纷解决的正规化和非正规化为视角
文章访问量:6871 2010年05月18日中国法律工作者的职业化分析
文章访问量:11020 2007年01月31日全球化与法治国家的历史演进——国内与国际的连接
文章访问量:6492 2006年11月30日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和古罗马的海外行省制度——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形成的制度基础
文章访问量:9643 2005年05月25日法治中的悖论
文章访问量:5464 2004年01月31日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评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
文章访问量:6695 1995年0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