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陈俊,男,浙江永嘉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法学教研中心副主任,《法学家》副主编,法律与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台湾法律问题研究所秘书长,法学院陈列馆副馆长,法学院本科生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社会学、中国法律史、法学学术史和法学研究方法论。曾担任《北大法律评论》主编(2008.7-2009.7)。现担任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Law and History)执行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中国法制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以及中英文国际学术刊物Rural China的学科编辑和《法律和社会科学》、“二十世纪中华法学文丛”等刊物、丛书的编委。
联系邮箱:youchenjun@163.com。
专著、编著:
●《法律知识的文字传播:明清日用类书与社会日常生活》,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获第四届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和第一届中国法律史学会优秀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历史社会法学:中国的实践法史与法理》,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与黄宗智合编;
●《司法、政治与社会:中国大陆的经验研究》,台北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版,与林端、侯猛合编;
●《百年回眸:法律史研究在中国(当代台港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本卷主编(该丛书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与黄宗智合编。
代表性论文:
●“‘法律文化’概念在中国(1930-1985):一个知识考古学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批评与正名:司法档案之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及其反思——基于明清诉讼与社会研究领域的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19年第3期。
●“明清司法经济对民众诉讼策略的影响——高昂讼费与健讼风气之悖论的一个分析”,《法学》2019年第3期。
●“‘讼师恶报’话语模式的力量及其复合功能”,《学术月刊》2019年第3期。
●“中题西影:反思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的思维框架及其概念使用”,《现代法学》2019年第1期。
●“儒家道德观对传统中国诉讼文化的影响”,《法学》2018年第3期;
●“清代讼师贪利形象的多重建构”,《法学研究》2015年第5期;
●“中国法系研究中的‘大明道之言’——从学术史角度品读杨鸿烈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三部曲”,《中国法律评论》2014年第3期;
●“‘案多人少’的应对之道:清代、民国与当代的比较研究”,《法商研究》2013年第3期;
●“中国法治事业中的空间因素与性别因素——从《秋菊打官司》的角色隐喻切入”,《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3期;
●“尸体危险的法外生成——以当代中国的藉尸抗争事例为中心的分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阴影下的正当性——清末民初的律师职业与律师制度”,《法学》2012年第12期;
●“‘厌讼’幻象之下的‘健讼’实相?重思明清中国的诉讼与社会”,《中外法学》2012年第4期;
●“明清中国房地买卖俗例中的习惯权利——以‘叹契’为中心的考察”,《法学家》2012年第4期;
●“清代简约型司法体制下的‘健讼’问题研究——从财政制约的角度切入”,《法商研究》2012年第2期;
●“‘新法律史’如何可能——美国的中国法律史研究新动向及其启示”,《开放时代》2008年第6期;
●“法制变革年代的诉讼话语与知识变迁:从民国时期的诉讼指导用书切入”,《政法论坛》2008年第3期;
●“中国法律史研究在台湾:一个学术史的述评”(第一作者),《中西法律传统》(第6卷)“台湾学者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知识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法律史:从中国法学院的立场出发”,《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1期;
●“困境及其超越: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法律人类学”,《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11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明清日用类书中的法律知识变迁”,《法律和社会科学》(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明清日常生活中的讼学传播:以讼师秘本与日用类书为中心的考察”,《法学》2007年第3期;
●“民事法制中的‘旧惯’与日据台湾时期的治理术变迁(1895-1945)”,《北大法律评论》(第7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新解读与韦伯旧论的颠覆:《韦伯论中国传统法律:韦伯比较社会学的批判》评介”,《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2期;
●“法治的困惑:从两个社会文本开始的解读”,《法学》2002年第5期;
● “How a ‘New Legal History’ Might Be Possible: Recent Trends in Chinese Legal History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Modern China,Vol.39, Issue 2 (March, 2013), pp.165-202.(SSCI来源期刊)后被收入Philip C. C. Huang & Kathryn Bernhardt, eds., Research from Archival Case Records: Law, Society, and Culture in China,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4, pp.533-568;
●“从诉讼指导用书看近代中国的诉讼文化之变”,《中国史研究》第57辑,韩国中国史学会2008年12月出版,第87-106页。
“新法律史”如何可能——美国的中国法律史研究新动向及其启示
文章访问量:118 2024年10月21日国家能力视角下的当代中国语言规划与语言立法
文章访问量:2086 2021年01月16日法治建设的国家能力基础:从国族认同建构能力切入
文章访问量:2107 2020年12月01日“法律文化”概念在中国(1930—1985):一个知识考古学分析
文章访问量:2432 2020年08月14日批评与正名:司法档案之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文章访问量:2308 2020年02月15日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及其反思——基于明清诉讼与社会研究领域的分析
文章访问量:3877 2019年05月14日明清司法经济对民众诉讼策略的影响——高昂讼费与健讼风气之悖论的一个分析
文章访问量:2738 2019年04月11日中题西影:反思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的思维框架及其概念使用
文章访问量:3141 2019年04月10日“讼师恶报”话语模式的力量及其复合功能
文章访问量:3032 2019年04月10日儒家道德观对传统中国诉讼文化的影响
文章访问量:3038 2018年10月16日中国法律史研究在台湾:一个学术史的述评
文章访问量:2752 2017年07月30日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与基础性国家能力建设
文章访问量:2943 2017年07月30日食品安全治理领域中的基础性国家能力问题
文章访问量:2677 2017年07月30日中国法系研究中的“大明道之言”——从学术史角度品读杨鸿烈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三部曲
文章访问量:2951 2017年07月30日困境及其超越: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法律人类学
文章访问量:2496 2017年07月30日社科法学的成长与发展
文章访问量:3560 2017年07月30日内涵、根基与心态:法学历史主义三问
文章访问量:2498 2017年07月30日作为问题的“问题意识”——从法学论文写作中的命题缺失现象切入
文章访问量:3242 2017年07月30日法学当中如何对待历史
文章访问量:3742 2017年07月30日清代讼师贪利形象的多重建构
文章访问量:3869 2016年02月24日中国法治事业中的空间因素与性别因素———从《秋菊打官司》的角色隐喻切入
文章访问量:10599 2013年05月17日“案多人少”的应对之道:清代、民国与当代的比较研究
文章访问量:4252 2013年05月15日阴影下的正当性——清末民初的律师职业与律师制度
文章访问量:4993 2013年02月27日尸体危险的法外生成——以当代中国的藉尸抗争事例为中心的分析
文章访问量:4787 2013年02月27日明清中国房地买卖俗例中的习惯权利——以“叹契”为中心的考察
文章访问量:4558 2012年11月19日“厌讼”幻象之下的“健讼”实相?重思明清中国的诉讼与社会
文章访问量:4670 2012年11月19日知识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法律史——从中国法学院的立场出发
文章访问量:3878 2012年07月04日明清日常生活中的讼学传播———以讼师秘本与日用类书为中心的考察
文章访问量:4831 2012年07月04日民事法制中的“旧惯”与日据台湾时期的治理术变迁(1895-1945)
文章访问量:5507 2012年06月16日法制变革年代的诉讼话语与知识变迁—— 从民国时期的诉讼指导用书切入
文章访问量:4105 2012年05月22日清代简约型司法体制下的“健讼”问题研究
文章访问量:4637 2012年0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