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历史与理论
一、农村发展专业主文献阅读课程
阅读大纲
第一部分:农业经济变迁
一、经验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农民家庭与社会变迁》
何炳棣,《明初以降的中国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
帕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
二、理论
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
博色拉普Ester Boserup, The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al Growth: the Economics of Agrarian Change under Population Press. Chicago: Aldine, 1965.(中译本:法律出版社)
瑞格里E. Anthony Wrigley, Continuity, Chance and Change:the Character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ngl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 Press, 1988.(中译本:《延续、偶然与变迁:英国工业革命的特质》,浙大出版社)
三、中西比较
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第二部分:乡村治理变迁
萧公权,《中国乡村》(人大图书馆港台区)
孔飞力(Philip Kuhn),《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孔飞力,《现代中国国家的起源》
二、质性研究方法
2018质性研究大纲
地点:明主0417 周三晚6点
授课教师:高原 人大农发院农发教研室
一、质性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韦伯(Max Weber),《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黄宗智. 1993. 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J]. 史学理论研究(01): 42-60.
黄宗智. 2015. 问题意识与学术研究:五十年的回顾[J]. 开放时代(06): 123-134+7.
杨念群. 2012. “中层理论”应用之再检视:一个基于跨学科演变的分析[J]. 社会学研究(06): 1-18+242.
二、乡村经济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农民家庭与乡村发展》
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费孝通,《江村经济》
三、乡村政治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塞尔登(Mark Seldon),《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
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仝志辉、 贺雪峰. 2002. 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兼论选举后村级权力的合法性[J]. 中国社会科学(01): 158-167+208-209.
贺雪峰、 仝志辉. 2002. 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J]. 中国社会科学(03): 124-134+207.
仝志辉. 2013. 权利诉求中的实用道义意识——从理解农民选举上访信开始[J]. 中国乡村研究(00): 142-187.
四、乡村生活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的爱情、家庭和私人关系》
吴飞,《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五、女性视角
贺萧,《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
潘毅,《中国女工》
六、现代与后现代
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
福山(Francis Fukuyama),《历史的终结》
七、城市/社区研究
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马修·德斯蒙德(Matthew Desmond),《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
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 Putnam),《我们的孩子》
八、中西社会比较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中国的宗教》
三、农村发展社会学
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