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奖、列文森奖得主黄宗智扛鼎之作。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本书基于大量史料,对明清以来江南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的特点做了深入研究,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关键问题。大学问出品。
列文森奖获奖图书,周锡瑞、怀默霆、周黎安重点评介。了解中国经济史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的必读经典。
【内容简介】
本书为黄宗智扛鼎之作,是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当代中国发展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的必读经典。书中基于满铁资料等大量史料与作者实地调研所得资料,对明清以来江南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关键问题,尤其就中国江南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给出了极具深度的解释。全书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展和完善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揭示了江南小农家庭从明清到改革开放前“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在机理,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去内卷化”发展。本书曾获列文森奖。
【本书亮点】
1.“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获奖图书,长销30年的经典之作,周锡瑞、怀默霆、周黎安重点评介,《美国社会学学刊》《开放时代》等发文评论,“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8号图书。
2.费正清奖、列文森奖得主、“超级教授”黄宗智扛鼎之作,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当代中国发展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的必读经典。
3.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与如何认识中国的关键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为什么商品经济远较华北活跃的江南没有实现向资本主义的跨越?为什么江南的小农家庭生产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乡村能够取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基于西方经验的各种社会科学“规范认识”有哪些局限?
4.发展和完善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揭示了江南小农家庭从明清到改革开放前“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在机理,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去内卷化”发展,既澄清了之前的历史,也照亮了现代。
5.独特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全书以有实地调查资料的8个村庄和作者实地调查的6个自然村为考察对象,以明清至20世纪80年代为考察时段,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两方面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中观研究,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
6.基于丰富详实的史料,对中国小农经济做了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全书深度利用满铁资料,系统运用传世文献和实地调查所得资料,由经济领域进入社会政治领域,指出江南在改革开放前的农业内卷化和社会分化现象,以及改革开放后一定程度的“去内卷化”发展。
7.全新再版,精心校订,作者新增长篇《合序》作为导读。
【名家推荐】
本书主张中国农村的演变逻辑,既不同于斯密也不同于马克思那些基于英格兰经验的理论。针对农业内卷和农业生产家庭化的过程,此书提出了一种原创性的分析方式。黄宗智在书中运用了一种突破性的研究方法,他把六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和详细的现代实地调查结合起来。黄宗智清晰地表明,他的这种跨越1949年分界的研究,能够带来丰富的成果;这种研究既澄清了之前的历史,也照亮了现代。这是对跨国视域下的家庭史和社会经济演变的重要贡献。
——[美]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 “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评语
这是一本复杂但很有见地的研究著作。把它和作者的华北研究放在一起研读,是非常有益的。从今以后,与研究中国乡村历史的学者一样,研究现代中国农业体系的学者同样也必须直面黄宗智的研究和见解。
——[美]怀默霆(Martin k. Whyte) 《美国社会学学刊》
通过研读黄宗智的著述并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我认为,一个认知中国的好理论一定能够穿透历史与现实,连接理论与经验,超越左与右,融合东西方。我们的学术探索一定是基于实践的认知,基于实证和经验的探索,在与西方理论对话的同时,特别需要甄别西方理论所隐含的假定条件,尤其是那些与西方独特经验“绑定”的隐含假设,警觉这些理论所蕴含的价值指向和规范假定。作为更高的目标,我们应该寻求能够结合东西方经验的更为一致化的理论建构
——周黎安 《开放时代》
【编辑推荐】
凭借《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黄宗智先生斩获了1985年的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七年之后,黄宗智先生又以《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一书荣获1992年的“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黄宗智先生这两本主题密切相关的研究中国农业史和乡村经济的著作甫一出版就产生了巨大影响,史景迁、罗威廉、周锡瑞、怀默霆等著名学者先后撰文评介,《美国社会学学刊》《纽约书评杂志》《亚洲史研究》等顶级期刊先后发表评论文章。时至今日,黄宗智先生这两本书的影响力依然持久不衰。对于每一个想了解前现代中国历史,以及对当今中国农村变革和经济发展感兴趣的读者,黄老师的这两本书是非常好的入门之选。
【目录】
新版合序
中文版序
第一章 导论
经典理论:斯密和马克思
中国的学术研究
两个现代派别:恰亚诺夫和舒尔茨
对舒尔茨与恰亚诺夫学说的反思
没有发展的增长
内卷型商品化
帝国主义与农村内卷化
集体制下的内卷化
改革时期
第一编 1949年以前
第二章 长江三角洲的生态系统
长江三角洲地区
历史地理
吴越模式
吴越国以后的衰败
长江三角洲生态系统中的政权、士绅和农民
两种生态系统的比较
第三章 商品化与家庭生产
棉花与棉布
桑蚕与丝绸
粮食作物
城市化
小农家庭生产
长江三角洲
阶级与性别产生的多样化
华北平原与长江三角洲之比较
第四章 商品化与经营式农业
长江三角洲的经营式农业
经营式农业衰落的原因
华北的经营式农业
商品化进程的矛盾作用
家庭式农业与经营式农业之对照
社会分化模式的对照
第五章 商品化与内卷型增长
蚕丝
棉花
内卷型的乡村工业化
豆饼肥料
商品经济的结构
第六章 农民与市场
20世纪小农的市场行为
地方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农民市场行为的社会内容
小贸易市场
土地市场
信贷市场
劳动力市场
市场与发展
第七章 帝国主义、城市发展与农村内卷化
长江三角洲城镇的兴衰
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
桑蚕业
稻米
内卷型增长
内卷化与农业现代化
新的剥削形式
商人的作用
农村生活水平
农村内卷化和城市发展
第八章 两种类型的村社
居住形态
社会活动圈
村庄的政治组织
土地占有形态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土地所有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多种经营和稳定性
变化对内卷化
第二编 1949年以后
第九章 旧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造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作用
三定政策
集体化
党政权力机构
管理权与分配权
党政国家权力的局限性
新的政治经济体制
1978年后的变化
第十章 集体、家庭与副业生产
内卷化的倾向
劳动力核算
集体制下的副业
农业劳动力的紧缩
新经济结构中的家庭生产
家庭生产对集体生产
第十一章 农业的增长与发展
集体化时期
农业变化的动力
没有发展的增长
解散农业集体制时期
松江在全国的意义
第十二章 乡村工业化
华阳桥公社的工业增长
建筑与运输
资本和工资开支
从全国看华阳桥
集体企业对个体企业
从比较角度看华阳桥
第十三章 乡村发展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二元对立
政治理论的作用
工作动机与农业生产
“大跃进”时期(1958—1960)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毛主义”的作物选择
八十年代的改革
过去的集体制与今日的改革之对照
第十四章 半农半工的村庄
没有城市化的乡村工业化
乡村就业的等级
“走后门”
城乡差别
村庄和家庭的内部分层
第三编 结语
第十五章一个总结
内卷型商品化的市场结构
国际资本主义与内卷化的小农经济
商人的作用
1850年以后的商品化
商品化与村社
集体制下的内卷化
乡村工业化与经济多样化
家庭农业的复归
村庄与国家政权
从全国看长江三角洲模式
第十六章 几点思考
中国的人口密度
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
中国历史上的城乡关系
附录
附录A 长江三角洲8个村庄的社会经济轮廓
附录B 长江三角洲的人口与耕地面积
附录C 明清和民国时期上海地区镇市的形成与演变
附录C引用资料
附录D 华阳桥种籽场大队的农业外就业(1950—1985)
附录E 华阳桥公社以及中国乡村总产值构成的变化
附录F 集体、联户和个体企业的收入
引用资料
访问座谈
约谈村民
引用书刊目录
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
——社会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
索引
点击此处可跳转本书豆瓣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