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2000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另一本专著《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在学界获得很好的反响。本书可以说是上一本书,田野调查的延续。同样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 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 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结论是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
作为一部乡村民族志,该书探究了一 个从未被研究过的课题——中国村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人与情感问题。阎云翔教授曾于上世纪70年代在东北一个农村当了7年的农民,1989年他以人类学专家的 身份再次回访该地,并进行了长达十年多的田野调查。阎教授研究范围很广,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和赡养老人等比较公共的话题,到像风流韵事、两性关系、节育 和性动力等私密的话题。该书荣获2005年度“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图书奖”。
目录
· 总序
· 中文版自序
· 前言
· 一、“合作社模式”与缺席的个人
· 二、研究私人生活的新模式
· 三、本书的结构安排
· 第一章 下岬村的经济体制、公众生活与社会关系
· 一、 村干部以及国家角色的变迁
· 二、 公共生活的起落
· 三、 亲缘结构与社会关系
· 第二章 择偶:独立与浪漫的年轻一代
· 一、 关于择偶的本土定义
· 二、 1946-1962年:年轻一代的独立自主趋向
· 三、 1963-1983年:集体化体制下的浪漫爱情
· 四、 1984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发展
· 五、 介绍型婚姻中的爱情
· 六、 从自主到浪漫
· 第三章 性爱、情感及其语言艺术
· 一、 订婚后的恋爱与婚前性关系
· 二、 爱情的语言和姿态
· 三、 择偶理想的变化
· 四、 爱情的表达问题
· 五、 择偶中的浪漫革命
· 第四章 两性互动以及夫妻关系重要性的增长
· 一、 家庭结构的变化
· 二、 夫妻单质亲密关系与爱情
· 三、 家庭劳动分工与家庭决策
· 四、 家庭内部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位
· 五、 大家庭的民主化
· 六、 家庭关系的结构性变化
· 第五章 私人空间与隐私权
· 一、 老宅子的空间安排
· 二、 80年代以来的装修热
· 三、 内外之别与家庭隐私权
· 四、 个体成员的私人空间
· 五、 空间格局与人际关系
·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