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须臾间,距离研修班结束已有将近一月的时间了。回望过去,我还记得第一次上课前自己因为激动和忐忑失眠到凌晨2点的那个夜晚以及第一次在明法205见到黄老师那种激动、忐忑和兴奋的心情。即使现在想来,这些情景仍历历在目,让人激动不已。
一个半月的学习历程,让我在专著阅读和理论学习上经历了一个由“自觉”到“自发”的过程。刚开始阅读黄老师的《华北》和《长江》两本书时,完全凭借的是自己的直觉进行阅读和读书笔记的写作,并不能真的理解其中的种种“门道”。譬如与不同理论的对话,原来我仅是知道作者的观点与其对手的观点不是一致的,但是后来我开始了解借助对手的观点有助于澄清作者的中心论点。其次,黄老师有言“书本的内容整理出来才是自己的财富”,但是我似乎又在“自己整理”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这种“自发”的热情过了头,以至于自己的读书笔记偏离了作者原有的观点和内容,试图将作者并不存在的观点强加于作者,比如试图将《超越左右》一书的内容整合进一个逻辑链条之下。现在想来,这样的想法实在是错得离谱且没有必要,因为读书笔记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要尊重作者的本意,在老老实实地总结作者原有观点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谈对其观点的理解。在这里,希望后续参加黄老师研究班的同学们以我为戒,做到“准确地总结和转述作者的观点”,这是写一份好的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此外,我从本门课程上学到的另一个词叫做“精准”。在准确地总结和转述作者的观点之后,我们不能安于做一个“文字的搬运工”,要试图用更精炼和准确的语言去归纳作者的观点。在我看来,这个过程犹如将一根铁棒打磨成针,是一个不断打磨我们思维的过程。经过这样的训练,我们才可能学会如何用精准的语言去表达我们的论点,去一针见血地勘破实践经验的本质。我觉得这是这种不断打磨自己的思维的过程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每一天都能比昨天更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参加黄老师的研修班让我得到的第四个收获就是了解了四大理论流派。在参加研究班之前的我犹如井底之蛙,只呆在新自由主义的井底坐井观天,看到什么感觉好像都符合“新自由主义”所言,我想可能这也是我为什么在阅读恰亚诺夫的《农民经济组织》一书中看到作者打出的“家庭周期论”和“劳动消费均衡理论”两个概念后就迫不及待地跳进了作者形式化的陷阱中而不自知的原因。在跟随黄老师进行理论阅读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仿佛跳出了那一口狭隘的古井,打开了上帝视角,让我知道原来整个主流的学术流派是有四大流派。我想,有了这样的高度和视角,我们在今后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更能准确地将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看清楚种种实践与论调背后的立场与流派。当然,对此我也是“心向往之”,我知道要达到这样的水平,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磨炼,要思考,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的一点收获是在读理论的过程中要把自己投入进去,即把理论和经验连接起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读理论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难以投入进去。我常常把难以投入理论当中的状态表达为“哦,这是一个理论,我读完了这个理论,我知道了这个理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实际上,这种状态很难让理论真正进入我们的头脑中,或者说很难进入我们的知识体系当中,如此就更遑论应用理论了。
在上黄老师的课程之前,我觉得我学习理论的过程就像在玩刮刮乐,不知道总体的理论流派如何,也不知道它们彼此间有什么关系、各自有什么特点,学理论全凭运气,学到什么是什么。但是非常幸运,我能在自己的研究之路真正起步的时候,有幸跟随黄老师一同站上云端纵览理论之山的全貌。哪怕只是短短的月余时间,纵然最后我还是要回到山脚下,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着理论的高峰,我也觉得这一段学习的经历是我研究之路上最大的幸运,因为我知道了这理论之山有多高,脚下的路在何方。
(奚云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