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参加黄宗智老师的研修班,我感到自己无比幸运,在提交申请时,我还是一名大四的学生,我想用“不学无术”来形容自己。上大学以来,除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考试,我甚至连教科书都不会抽时间去读,作为一名准毕业生我不仅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甚至还丧失了专注读书的能力。幸运的是,在即将开始研究生学习的前期,我的导师向我推荐了黄老师的课程。更加幸运的是,我通过了筛选,正式成为研修班的一名成员,能够与黄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我把这次参与研修班的经历称为我的“学术启蒙”。
(一)
浏览课程大纲时,理论与经验的连接这句话对我印象深刻。当时,受我导师的影响,我深深感到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可以空谈理论,而是要结合经验数据做更深入的研究。这一点感想也是我申请材料中重点强调的。怎奈我才疏学浅,竟认为阅读这几行字就能解读黄老师,以自己的浅薄知识与老师对话。上了黄老师的课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理论与经验的连接的真正内涵。
“理论—经验—理论”是现在学者做研究的主流框架,因为这样最简单、最容易出成果。“理论—经验—理论”即找到一个理论模型,再用经验证据做计量回归等来证明这个理论。但黄老师认为这种研究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并不会带来创新的东西,还是在原来的理论框架中打转。真正的学术研究应该是“经验—理论—经验”,也就是黄老师说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我们发现一个事实/现象,提炼出一个创新的中层理论,再回到经验中去,这才是有意义、有创新的研究。
(二)
课前我一直知道黄老师对新自由主义深恶痛绝,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我并不清楚;而课后,我才明白黄老师是一位“超越左右”的学者。作为一名准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我对马克思的理论深信不疑,在运用马克思理论解释中国问题上,我也并未感到任何不妥。而《长江三角洲》——本课读的第一本书,就让我开始质疑马克思理论对中国农村的适用性。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一直忽略了马克思理论诞生的历史背景是英国,而英国与中国的情况大相径庭。黄老师一直强调中国人多地少的人口因素,强调单纯的新自由主义或是马克思主义都绝不适用于中国国情。而超越左右的二元对立,超越意识形态,从实践中找到、建立真正符合国情的理论才是中国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
(三)
三天读一本书并且写读书笔记,如果这是别人的故事我一定会大呼“怎么可能完成?”并暗自窃喜还好我并不需要做这个。然而,在依然有课业压力的毕业季,三天读一本书并完成读书笔记成为了我的故事。在这七周的课程里,周一开始读书,周三午夜赶在最后几十分钟上交读书笔记,周四在床上躺一天已经成了我的习惯。前三周阅读黄老师的书,内容结构清晰易读,任务较为轻松,收获颇丰;而后四周的理论书籍一本比一本难读,着实让我感到抓不住重点,只有在周五的课上讨论环节中,才能有所收获。
我很感激有这个机会参与这次研修班,让我得到七周的读书笔记密集写作训练。我的导师曾说过做学问不是要你聪明,而是要你勤奋。读书是做学问必须要跨越的一关,而我深刻认识到对我来说读书不能拖,要讲求速度,不然永远都读不完一本书。
以上只是我收获中的冰山一角,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到本课程之收益颇丰。研修班的氛围之好,绝对算得上我待过的最棒的班集体。黄老师与我爷爷同龄,看起来更像是一位亲切健谈的爷爷多过威严的老师。刘毅师姐、潋翰师姐像大家长,组织同学们聚会,和大家打成一片;赵珊师姐、惠昭师姐读书笔记写的最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陈田成师兄和正阳师姐帮助大家做了很多服务工作;玲玲师姐和杨扬师兄特别可爱;……总之所有师兄师姐都非常非常优秀,非常幸运来到黄老师的研修班,非常幸运结识这些同学。最后,祝愿大家学有所成,祝愿黄老师和夫人身体健康,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