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觉又等到了晚上才开始写课程总结,或许黑夜中的台灯与笔记本本身增加一些仪式感。
一、我为何参加研究班课程?
第一次见到黄老师是在12年12月份黄老师在法学院主讲教授沙龙,内容是关于中国的继承法实践。我慕名前来听讲座,遗憾的是具体细节记不清楚了,印象深刻的是黄老师认真而细致回答与会者的各种提问,对不同意见开放而包容的态度。散会后许多同学围上讲台找老师签名。第一印象大概是国际学者学术做的好,果然是大家风范。
听闻研修班课程是同级法律史专业有同学选修,课程每周读书任务“繁重”,每周三晚要通宵达旦提交笔记,还有一位河北来京访学的李老师跟我分享上课的压力与收获,“最恐怖”的是上完几节课之后,还有退出机制。心太轻,不敢选课。
幸运的是,博士阶段跟黄老师高徒蒋博士成为了室友。一开始我对黄老师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认识比较片面,蒋博士本是惜字如金不爱说教之人,但对我能否正确认识黄老师的学术思想极为认真。在我们一起讨论博士论文选题以及黄老师一些文章的过程中,我越发觉得应该也有必要跟随黄老师一起读书、掌握四大理论这些“核武器”来规范和训练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这是选修课程的初衷。
在2017年2月底,我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读黄老师的《过去和现在: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并在截止日期前提交了笔记。但是左等右等没有等到回信。虽然没有跟蒋博士说,但内心其实还是有些挫败感。后来才知道是自己发送邮件时间略迟,邮箱地址也有疏漏而导致黄老师没能按时收到我的读书笔记,再后来是黄老师认为我的笔记是符合课程要求的,并在计划外招收了我。因这个小插曲,我感觉自己特别幸运也特别感谢黄老师。
二、研究课程内容回顾与总结
1. 从不同理论的交锋点发现研究问题
黄老师在第一次课程上跟我们分享了他几十年的学术研究历程,并告诉大家他30岁才开始开始精确写读书笔记,当时用卡片整理。这给我们很大的信心,说明我们开始还来得及。黄老师强调写读书笔记要精确阅读,用自己的话一句或一段来总结作者的中心论点,黄老师的书很清晰,首尾都会明确指出和重申中心论点,“像是带着盲人在走路”。在谈到《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写作时,黄老师关注的是新自由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恰亚诺夫等理论中小农劳动力的不同认识,要注意从不同理论的“交锋点”出发,这往往是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不是就理论空谈理论,而是从经验出发,并将经验证据与理论相连接,两者缺一不可。读书的态度应该是掌握作者中心思想及经验证据之后,问自己几个问题,作者把我说服了没有?如果我来修改或我来写会怎么写?对我的研究有没有用?当时读到黄老师论证华北小农家庭生产中的内卷化,及伴随的社会变迁,作为河南人,我边读边赞叹黄老师的解释如此客观真实准确。
2. 连接经验与理论
我自己读书写作中遇见的典型问题是既不知道如何掌握大量的经验材料,有时更不知道哪些经验材料是有用的,又不知如何勾连经验事实与理论。黄老师的著作给我们提供了特别清晰的方法。经验是大量鲜活的事实,如何从这些事实中抽离出实践的逻辑,并回过头来看理论与实践既背离又抱合的姿态。并不是纯粹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真正有探讨性的是,在资料中形成概念,再将经验与证据连接起来,概念探索过程。比如黄老师在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中,发现了半官半民的中间领域。对经验要细致入微考察才能发现真实的逻辑。
3.掌握四大理论核武器
如何学习理论?黄老师特别强调,“理论只是一个工具,好比一个超市,可以挑选我们需要的。简单认同单一理论,尤其是意识形态化的理论,就基本结束了自己的学术生命,尤其是意识形态化,这是最基本的学术态度。”与核心关键理论对话。四大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韦伯等形式主义新自由主义、恰亚诺夫代表的实体主义、布迪厄的后现代主义,并要注意所研究理论的左右敌手是谁。
韦伯的《法律社会学》中最著名的是法律的四大理想类型,只是一种理想建构。把现有的局部特征抽象为一个体系,借此突出一些所隐含的逻辑。这是理论家经常使用的方法。把现实的理想状态,夸大了现实中突出的某些特征,通过建构理性类型,使得这些因素之间的逻辑明晰,建立理想类型或者类型化是为了突出该类型最重要的特点。比如说世袭君主制,作为一个理想类型,主要依赖的是个人对君主的忠诚,每下一层,都有隔膜,最担心集权制度下,帝国被分割化,一个个区域独立为单独的体系。所以,建立这个理想类型之后,很清楚看到这个类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把官僚层次尽量简化。清代集权下的简约治理即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另外,黄老师特别指出,韦伯既是一个理论家,又是一个史学家,要掌握韦伯作为理论家和历史学家之间的张力与矛盾。这也可能是韦伯的影响经久不衰的源泉所在。
理论上都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但是实践的真实逻辑远没有这么对立。
恰亚诺夫的《农民经济组织》作为实体主义者,其主要论点是家庭农场与资本主义农场到底有什么不同?家庭农场与资本主义农场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家庭农场是生产与消费为一体的单位,小农家庭既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各生产要素由家庭劳动辛苦程度与消费满足程度的均衡所决定。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客观事实可言,一切都是被构建起来的。其左右手是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唯心主义,反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比如吉尔兹指出法律是建构性的,而不是纯粹是反映性的。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面临的同样问题是如何避免非此即彼,不仅是解构西方话语的问题,也不是建立自身话语的问题,而是怎样走出一条避免单一现代的道路?
布迪厄《实践感》从最关键的问题切入——所谓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结构主义与意志主义这两组二元对立。黄老师强调读理论一定要脱离其学术话语,放入生活中来理解。比如对习性的理解。
三、如何做学问,做怎样的学者
黄老师跟我们分享了很多自己做学问的心路历程,其主要关注的就是“中西思想和文化的并存和矛盾中怎样来看待其间的张力、拉锯、磨合甚至融合和超越”。
做实实在在的研究。从其父亲代表的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科学主义与其母亲代表的中国传统农村的内心感情对立去关注、发现和探求中西历史社会经济法律之间的对立磨合。黄老师所做的研究始终从这一探索为出发点,华北、长江小农经济与清代民国时期法律社会变迁,都通过大量的实践逻辑探求了理论与实践既背离又抱合的姿态,并不迷信于西方的形式主义。这才是学术研究的立场与态度,既不玄之又玄空谈理论,又不简单调研做数据,而是实实在在扎实的研究与论证。
黄老师是有情怀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学者。黄老师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努力去发现超越二元对立框架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发展道路。虽然黄老师没有生活在国内,但对国内问题的认识特别深刻,相较于太多的唯西方先进理论为马首是瞻的大理论家们,关注中国的现实实践逻辑,才是最有效的。学术研究不应是政治意识形态的背书,而应是以老百姓真正的福祉为最基本关怀与出发点、关注点,才能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学术研究才会有生命力。不由得再次感叹黄老师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
四、感谢
虽然不得不说四大理论还没有很好掌握,但也算是见识了核武器的威力。7次课程每次都是收获满满。特别感谢一起学习、相互鼓励的小伙伴们,是你们让我感受到在一个优秀的群体里感受到压力和动力。
祝愿黄老师喜乐安康,祝愿各位小伙伴们学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