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庆幸,在刚要迈入学术门槛的初年,就有机会聆听黄老师教诲。这段接近两个月的课程,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它几乎全方位冲击了我过往对学术的理解,如果说是一场学术重生再造之旅,恐怕也并不夸张。
从前两堂课被黄老师严厉地“当头棒喝”几近“勒令退学”;到中期能够留下一起吃饺子,黄老师说,能够理解改变是最难的;再到最后一堂课的告别,黄老师说,最欣慰的就是能够看到学生的进步。这段师生缘对我弥足珍贵,非常感谢黄老师。
最初的三堂课,通过阅读黄老师的两套三卷本,主要训练阅读专著以及撰写切实可用的读书笔记的能力。黄老师作为作者本人,对专著本身是最熟悉、最有发言权的,因而黄老师也最能找到学生读书笔记中的问题,及时提出指正意见。在达到黄老师对阅读和撰写读书笔记的要求之后,再开始进行其他理论专著的阅读研讨。这个教学训练的顺序安排很合理。
黄老师对于阅读最基本的要求,是“精确”。首先能够精确把握作者的主要论点、次要论点和论据。不仅要能够读出来,而且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精确尽可能有逻辑地表达。这个要求看起来并不复杂,但真正做到、做好却是有难度的。
我最初被黄老师严厉指出的问题,就是笔记不精确,或在某些表述上不清不楚,或插入个人理解进行不严谨的演绎。比如第一堂课之前,我在读到《华北》时,读到农民家庭是劳动力给定的生产与消费合一的单位,觉得这一分析角度非常有洞见,符合农民的基本实际,也很有启发性,所以就联想自己的专业,想到从国家的单位考虑劳动社保政策时,国家作为政策制定单位,也不可能像企业那样“裁员”的,一国劳动力也是给定的,从这个角度分析实际问题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并联想到了前一段时期自己阅读的研究美国里根改革造成的一些意料外后果的文献。黄老师在第一堂课就对这种不精确的联想提出严厉批评,因为美国劳工政策的实际逻辑和农民家庭的逻辑是非常不同的,理论思考的逻辑是有范围限定的,不能随便乱联系,也不能预先假设存在一个横跨各大领域的统一的逻辑。黄老师的这一批评,不仅精确指出了我联想中所存在的直接问题,而且指出了潜在的假设问题,一针见血也非常有帮助。
黄老师在严厉的同时,也会乐于发现学生一闪而过的小亮点,并不会因为看到学生存在问题就带上刻板印象,会依然平等的给予关注和发言机会、耐心倾听并给出真实贴切的评价。黄老师是真的在关心学生,希望学生能够成长起来,这令我非常感动。例如同样是第一堂课,虽然我的笔记被严厉批评,但因为在课堂讨论对《华北》一书主要贡献时,我讲了对家庭经营式农场的理解,黄老师听完笑着说,你的发言比笔记要好得多啊,还是有读懂的。黄老师在认真客观的听一个刚刚错误百出的晚辈的发言,完全没有架子,而是像邻家爷爷一样关心和尊重学生。
在读书笔记的写作中,需要着重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理论和实际的联系,这个点不仅是阅读的问题,还涉及到对于学术的理解。黄老师主张学术要从最基本的事实中找最关键的概念,而不是单纯复述考据事实或者追求理论逻辑体系的推导,这一主张和考据史学或自由主义理论,乃至和默顿中层理论,都是有区别的。
在第二堂课,黄老师认为我的笔记精确性上有提升,但是理论和实证证据是分开写的,应该把两者联系起来。黄老师不仅指出问题,而且尝试帮助学生找出病根,他回忆自己之前的一位博士生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而病因是学生本人对理论建构有很深地不信任。我觉得自己应该不是这个问题,只是在写作时刻意拆成了两部分,自己也写得很克制压抑,但未能立刻想不到为何如此。后面自己再仔细分析,觉得应该是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最直接也比较浅显的是因为过去的写作习惯。因为大一时受李希光老师新闻写作训练的影响,特别刻意强调区分“观点”和“事实”,并进一步区分人表述或认识的事实以及实际事实,所以在整理材料时会注意分开记录;另外大二时开始做农村田野调查要写田野日志,当时带我的梁君健老师(梁老师也在黄老师的历史与社会高研所上过2009汪晖老师的研修班)建议田野日志分三部分,一部分是观察搜集到的田野经验现象,一部分是本地人对各种经验现象的理解评价,一部分是自己当时的理解,所以也习惯于拆开写。因为这种积累素材的习惯,导致自己过去写读书笔记也是习惯性的拆开积累,这种积累方式在新闻写作或者一手田野资料上或许是适用的,但是在处理学术作品,特别是理论与经验兼具的专著时,可能是不适合的。这一点并不是绝对的,事实上在后面阅读偏重理论的专著时,例如读韦伯和萨义德,黄老师就事先提醒我们,更加注意对他们理论部分的积累。
第二是自己过去对学术研究方法论的理解,和黄老师所主张的“最基本的事实中找最关键的概念”是有出入的,进而对学术研究最终产出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或者说学术研究最终是为了得出什么。这个问题是在后续的课堂讨论中领悟的。同样是第二堂课,黄老师讲授和讨论完成后,后进入答疑。当天黄老师并没有吃早饭,而是依靠可乐加冰提神,从早晨一直讲到中午十二点多,身体已经很疲惫,所以说今天就到这吧。但我刚刚才先到这个问题,就还是直接问了出来。黄老师虽然身体上已不太舒服,但还是坐下来耐心回答了我的问题:学术研究应该提炼出特定范围的精确的分析性“概念”,不是事实复述,也不是抽象理论。这个唐突提问我至今还觉得很抱歉,但得到答复确实解答了我前面阅读三卷本时最大的困惑,因为我之前预期的最终产出是中层理论,完全没有想到是分析性概念,这两者的微妙差异其实会导致对理论和经验理解的翻天覆地的不同,使得理论与实践的勾连显得非常重要,而中层理论潜台词还是要积累出更抽象体系的,黄老师这一理解对我的启发和冲击是巨大的。
后来黄老师在课堂也有提到,一些评论者说他的作品理论化体系化程度比较低,这其实是没有理解读懂他的学术主张。分析性概念的意义,个人认为其实被主流学术界极大低估了,它一方面能够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另一方面不同于描述性研究,有具有预期未来的潜在功用。我觉得它应该得到不低于对中层理论主张的重视和讨论,可惜并没有被展开。
这个主张之所以对我来说很重要,是因为它直接戳中了我过去研究的痛点。本科时做农村田野,我把自己入手阶段的研究类型定位为描述性研究,大三时在一个清华校内的年会上汇报发言,汇报后被一位偶然旁听的农村进城务工阿姨拉住。阿姨觉得我刚才讲的农民困境,特别符合她生活工作所遭遇的实际,但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让我能给她一些建议。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她恳切的表情,但我只能很遗憾的如实告诉她,我目前的研究并不能直接帮助她,还只是描述。这件事情一方面让我觉得受到鼓舞,能够得到研究对象的认可对我来说是极大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戳痛了我研究的局限,某种程度上促使我在研究生阶段,没去选择自己一直喜欢的社会学而是读公共政策,因为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对实际实践有一些帮助。公共政策理论会进行很多逻辑演绎,能够对未来进行预期并提出实践建议,但实际读研中能够感受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理论虽然能够提出政策建议,但得出的建议往往是脱离实际的。这个问题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由于理论来自西方,需要进行本土化,我觉得这个观点在特定范围内有一定道理,但在一些领域逻辑上说不通。因为很多理论的建构并不基于一国一地,是从很一般性的抽象理性人或者制度组织的角度展开的,所以不管是贴切实际的描述还是抽象逻辑演绎,都没能解决我多年的困惑,但黄老师的主张点出了另一条道路,立刻使我看到了手头在进行研究的新方向和关键问题,帮助很大。
黄老师在强调分析性概念的同时,并没有排斥逻辑和考据,而是与之对话,拿可取之处。这一点也体现在对读书笔记的撰写要求上,如果仅仅是零散的找出原作者的论点和论据摆放出来,并不能算一篇上好的笔记,最好能够自己理解整理成有机的整体。另外黄老师也介绍了自己最新的一些思考,某种程度上在打通过去提出的一些发现和概念,发现了其中的联系。黄老师依然在超越过去的自己,令人敬佩。
在后半段课程进入不同理论传统的专著阅读,恰亚诺夫、韦伯、吉尔兹和萨义德、布迪厄。黄老师精选了几大主要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阅读他们的理论前提预设和观点本身的得失,也梳理前后左右的脉络关系,讨论对学术界的影响。
这一阶段对我最大的帮助,是提升了阅读理论文章和进行理论思考的能力。关于如何阅读理论专著,黄老师提供很多切实具体的建议,方便学生理解理论、有效的讨论理论。例如大多数理论作品都有左右对手,看清楚理论对话的左右对手,可以帮助读者找准作者自身的理论要点。再例如讨论理论专著,要注意思考理论的前提预设,有时还要看到理论之外的具体学术和经济社会政治思想环境,关注理论基本根基性的问题,避免一开始思考就落入细枝末节、徒子徒孙的论题。在精确掌握理论的可取之处之后,也要注意思考理论的局限,只有看清楚理论本身的问题,才能够最终超越它。黄老师会在课前仔细批阅每位学生的读书笔记,找出其中的亮点和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我的提升速度很快。
在掌握阅读讨论专著的方法之外,对专著本身的理解也对我的学术研究有切实的帮助,很多原本晦涩复杂的理论,变得面目清晰,变得可以对话。例如韦伯的法律社会学,预先看清楚第一章末尾对四种理想型,特别是把握好韦伯对形式理性的论述,会极大帮助阅读后续章节。对我目前的研究,布迪厄关于习性和实践逻辑的讨论,极有启发性,能够通过对这两点概念的讨论,帮助我建构自己正在处理的实证资料的分析性概念,在结课后我还正在继续进行相关的阅读和思考。黄老师课堂上的理论阅读训练,使得我后续的阅读思考事半功倍,帮助极大。
研修班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收获,是遇到了一群可以一起讨论并共同成长的同学。很多问题由于专业或观点的界限,过去很难找到合适的人进行讨论,而在研修班能更容易的找到有共同对话基础的同学。每堂课后同学们都有一起聚餐。几位喜欢打羽毛球的同学,我们还一起在清华约了好几场球。有可以对话同行的伙伴,在平时的学术生活中也很重要。非常感谢黄老师选择了我们,并为我们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时光飞逝,研修班的课程非常短暂,对我来说也非常重要。有好多次作业都是赶到凌晨三点多才交,有好多本专著都是读了又整理了两三遍才动笔写笔记,七周很短也很充实,非常珍惜向黄老师学习和与研修班同学交流讨论的机会,这段时间的收获是我终身受益的财富。很幸运能够在申请到博士项目之前就从黄老师这里学习到了这些,相信一定能帮助我以后的阅读和研究积累提升几个台阶,感激黄老师无私赠予,感谢同学们共同陪伴成长,希望以后能够常聚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