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感想
傅春晖
作为学生,我很荣幸参加黄老师的此次研修班。时间虽短,但却收获颇丰。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我有机会阅读经典学术著作,学习写作读书笔记;更重要的是能够聆听黄老师的悉心教诲,进行学术思考与反思,同时也通过此次活动结识了有趣、认真的同学。这一切都源于黄老师提供的这一宝贵契机,感谢老师在此过程中无私、辛勤的付出。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在学术方面收获诸多启发,更被黄老师的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所感染。如今活动虽已结束,但仍会忆起与老师、同学相聚,在老师的指引下一起讨论、探索学术问题的日子。这份课程感想,既是对此次研究班所思所学的一次回顾和总结,也是对这段学习时光和经历的一种留念。笔力不逮,只能尽力而为。
一、 读书
写读书笔记实际上是读书的重要一部分。本次课程要求我们每周阅读一(或两)本学术著作,并针对书籍完成相应的读书报告。起初我并没有完全掌握读书报告的写作方法,虽然在前几周“误打误撞”地达到了课程要求,但在步入理论书籍的阅读之后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课堂上的黄老师对待学生总是认真严肃,言辞恳切。也正是老师适时的批评使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在后续几周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逐步掌握了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使读书笔记真正达到了标准。
如何有效、准确地把握一本学术著作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之一。老师在课上一再强调,不论是思考、看书还是写作文章,都要养成精准的习惯。在读书上除了追求细致,更要注重对作者观点、逻辑的整体把握,不能只是简单的罗列观点或迷失于庞杂的经验证据中。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既要有见“树木”的耐心认真更要有见“森林”的宏观视野。具体而言,首先要重点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核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总结;再次把握核心论点下的分论点,逐步理清作者的立论过程和逻辑推理;最后要注重作者对经验材料的分析和运用,思考证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否紧密。简言之,一份合格的读书笔记反应了读者对作者问题意识、核心观点、论证逻辑和所用经验材料,及其相互之间关联的全面把握。
读书笔记的写作不仅仅能帮助(或“强迫”)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更加投入,更加细致和认真,也能促使我们在思考中阅读,从而更好的理解书籍的内容。在精准的阅读之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写成读书笔记的过程(或说深层阅读+二次“创作”)也有助于对所读内容的长效记忆,便于日后的思考和运用。
二、 学术
黄老师在课上主要涉及了四种理论:实体主义、形式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但课程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对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驱魅,走出对理论的盲信从而更好的理解、把握和运用它们。老师提示我们,理论只能提问题,不能给我们答案,进行学术研究时要在历史的经验情况下对理论进行取舍。此外,仅从表面掌握西方理论是不够的,更要从深层掌握西方的逻辑和来源,在理解西方整体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发掘理论背后的历史语境、逻辑成因和问题意识,以此认识和把握相应理论的有限性,从而更好的理解理论自身。必须明确不存在超越时间空间局限的普世性及绝对真实的理论,才能在研究中真正做到从问题本身出发。
对于西方理论的探索最终还是要落实或说回归到中国自身的问题。老师提出,中国的学术不应当仅仅作为西方学术的注脚。我们应当认识到,美国等西方社会的海外汉学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仍然是在解决西方自身的问题,与中国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在阅读相关学术著作时,需要有反思的意识和批判性的视角,不能全盘接受其理论范式及研究结论,更不能“照搬”。这并不是说否定抑或贬损海外汉学研究的价值,而是说作为读者,要“跳脱”文本自身,思考作者本人的问题意识及其来源,在学术史、思想史脉络中把握西方著作,尤其是海外汉学作品。从而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学术自身问题来源的基础。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从理论到经验再到理论(“理论—经验—理论”)的路径通常是行不通的。以此为研究思路可能导致的后果之一是以经验材料填充理论模型,从而忽视实际问题,同时使讨论趋于空洞和表面化,缺乏实质性、有建设性的思考和论述。黄老师提出,应当由经验到概念再到有限的理论(“经验—概念—有限理论”)。前述对理论的驱魅不等于抛弃或否定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实际上,理论与经验证据在研究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而一些中层概念的引入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连接理论和经验证据。一方面,这些概念帮助我们较为准确的把握和解释经验证据,呈现出实践的复杂性,并将经验材料与其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作恰当的连接,避免直接套用多少已抽象化和概括性的理论模型。另一方面,有限理论的提出也是与其他理论对话的尝试,作为一种智识上的必要挑战,对于学术研究而言不可或缺。与相关理论,尤其是一些经典重要理论的对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审慎考察自身研究的机会,有助于加深对研究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分析,同时也是提升研究作品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 小结
读书与思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内容。黄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使我受益匪浅,但我所学到的远不止于此。在课堂内外,他敢于质疑和挑战主流学说并坚持自我思考之独立性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早已“功成名就”但仍勤于思索和研究的精神也令我十分钦佩。正是以此为基础,黄老师在中国研究领域作出了一项又一项颇具开创地位的研究。他的为人与治学,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都时刻提醒我在今后的学习及生活中要严于律己,认真勤勉做好每一件事。
同时,在这次活动中,正是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才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大家在此过程中相互切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学们在课上的精彩发言,课下的日常交流使这段时间充实而愉悦,是这次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虽然是短暂的相聚,却很高兴与大家相识。再次感谢老师提供的这一宝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