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黄宗智老师的读书课对我来说是确实是一种挑战,每周阅读一本书,若是在硕士一年级,或者博士一年,这对于我来说肯定是能够轻松应对的,但是,今非昔比,个人的精力得在农场经营管理、家庭和学业之间平衡分配,无论如何都感觉力不从心,影响了学业。回过头来想,每周五早晨5点多起床,匆匆驾车前往70公里开外的学校,7点左右到学校,这段路程因为广播的各式音乐而让人感觉轻松;8点开始的读书笔记分享和点评是对体力的考验,一直持续3个多小时,往往到下半程我已经扛不住而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上第一堂课的时候看见70多岁仍然精力过人的黄老师也得依靠可乐来维持清醒,我便在每周五早上出门前沏上一杯浓茶,苦口提神;周末两天是惬意时光,可以把积压的农场事务理一理,到菜地里走走,敲敲西瓜的脑袋看看是否成熟,给定植了薄荷和薰衣草的地除除草,喂喂羊,农场生活的体力劳动是放空脑袋的最好方式;周末一过,农场开始紧张忙碌地准备会员需要的各式蔬菜,而我却不得不躲进书房,拿起“读书百遍其义才见”的理论著作,读第一遍还算清醒,此时若偷懒没有边读边做些读书笔记,则必然前功尽弃,读了后页忘了前页,回头再度第二遍时,文字依然陌生,眼神更加茫然;但是,即便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遇上了以晦涩著称的韦伯和吉尔茨,一样白搭 ,太详细的读书笔记反倒显得细碎而淹没了重点,一旦陷入在作者冗长而诡辩的论点中,若没有超强的理解和总结能力,最后结果只能是一头雾水。阅读韦伯和吉尔茨,最重要的是听取黄老师的建议,避开那些原著也许就晦涩难懂、译文则更是不知所云的论点,直击著作的核心观点,最好再到数据库中找找其他学者对原著和作者思想的分析,博采众长,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掌握理论著作。
阅读黄老师的《华北》、《长江》、《隐性农业革命》,以及恰亚诺夫的《农民经济组织》这四本书是轻松愉快的,这种基于实证材料的理论分析,言之有物,辩之有理,很符合我的思维逻辑习惯,由于硕博的专业背景和从事农场的实践经验,我比较熟悉这四本书中的大量经验材料,这也有利于理解作者基于实证材料做出的理论推断,而对西方历史缺乏足够了解,在阅读西方纯理论著作的过程中,完全无法理解作者基于只言片语的经验材料引申的宏篇大论,文化背景的差异加剧了阅读的障碍。
黄老师对读书笔记的点评对理解和认识的提升起到实质性的帮助,这门读书课给我带来的收获远远超过掌握了基本理论著作和几位大师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治学的方法和问题意识的形成,尤其是后者,关注现实中的重大的民生问题,才能成就学术上的大格局;结合历史和现实,综合经验和理论,才能成就学术上的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