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许可
岁尾年末的回忆和自省可能是中华农耕文明中冬闲时节的留存传统,而当我在十面霾浮的北京冬日里重新翻检半年在黄老师门下读书的过往点滴时,却恍然触到了旧时师生同门的那种温暖和情谊。
在初识黄老师之前,我早已通过《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等法学著作窥见他的思想和与抱负。可只有耳提面命和受其亲灸之后,我才真切领略到黄老师为人为学的魅力。
第一课:走入生命中的学问
我至今仍清晰记得黄老师在谈及《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时的真情流露,那是对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悲悯,也是对家庭中不同观念的纠结。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自由主义,对黄老师而言绝不仅是学理上的概念,更是切身的困惑和生命的胶着。而学问,归根到底要解决生命的问题。“用生命滋养学问,用学问启迪生命”,这是我从黄老师学到的首堂课。
第二课:手到和脑到
鲁迅先生早已说过,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而黄老师尤其强调最后两者。这里的“手到”并不是抄书,而是要全面且简要地把书中的核心论点和作为支撑的关键性论据梳理清楚,“脑到”则指必须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把握观点和论据的连接,去判断作者的论证过程是否无懈可击,能否让自己充分信服。只有做到了“手到”,才便于我们多年后迅速地再现书本内容,而只有做到了“脑到”,我们读过的书才真正成为研究的基础。
第三课:重视且警惕理论
对于理论,黄老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核武器,因此它太重要,以至于不能由西方独享,而必须我们自己掌握,从而不受制于人。因此,在黄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初步涉猎了马克思主义、形式主义、实体主义以及后现代和中国本土的新左派等理论思潮,正如洋流交汇会诞生丰饶的渔场一样,我领悟到不同理论的交锋之处必然存在着重要的问题和可能的突破,黄老师一系列著作即是明证。但我们需要警惕,从来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理论始终是地方性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批判地看待西方理论,洞悉其背后潜在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关系,另一方面亦须审慎地对待自己的理论,防止不自觉地陷入本土东方主义的陷阱,或者再蹈普世主义的覆辙。
第四课:真实感、悖论和实践逻辑
徒理论不足以自行,真正的问题不是从理论中产生,而是来自于实践的困境,来自于经验事实和理论的不兼容。在课堂上,黄老师再三教导,当我们用事实去评价理论,从自己的真实感去观察世界时,就能看到一对对在西方理论中相互矛盾、有此无彼的现象在中国往往同时存在。这种“有此且彼”的悖论现象迫使我们质疑和摆脱西方的理论,遵循实践逻辑、而非形式主义的演绎逻辑,去认识中国现实、去创造既能与西方对话又能独立于它的理论体系。
第五课:从基本事实中提炼“中层概念”
方向已经指明,那么路又该如何走?首先,我们必须在历史的连贯性中,在古代的、现代革命的和西方移植的三大传统之中发现最根本和最基础的事实,例如人多地少就是中国农业的基本事实之一。然后,从经验材料所证明的基本事实出发,与有分量的“多个”理论对手论辩,在驳论中立论,借用、化用或发明出符合实际的“中层概念”,最终实现对中国现实的洞察和对西方理论的祛魅。在我看来,这种即区别于传统的不可验证的宏大理论,亦非经验证据的碎片化解析的方法,是黄老师学术的核心:“过密化”、“第三领域”等等至今耳熟能详的表述都是中层概念的典范。
第六课:中国现代性的再造
“中层概念”不是研究的终点,因为其所依凭的实践逻辑主要是回顾性的,我们还需要前瞻性的方法,需要一定的理念来作为实践的现代传统的不同部分的取舍标准。更深层次上,“中国如何现代化”一直是包括黄老师在内的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与担当。因此,黄老师在丰富和积累中层概念之上,试图跨越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隔绝,在中国传统逻辑和西方现代价值的渗透和融合中,创建出中国自己的现代性来。我想,这也是他对我们的期许。
窗外的雾霾更浓了,目之所及,惟余茫茫,这何尝不像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而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天然地救助于导航仪,恰如希冀绝对和肯定的理论。但导航也会出错、也会滞后,更毋庸说,或许我们根本不知道目的地。那么,此时,我们所仰赖的只能是黄老师的教诲:一手拿不同品牌的导航,一手摸索前行——因为没有什么能替代你指尖的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