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班课程大纲:"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
黄宗智
此门课程的基本设想是把我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设计的博士课程核心内容压缩到一年之内,主要分三部分:首先是阅读方法和习惯,然后是经验证据和概念的联系,包括学术理论的掌握、运用和建造,最后是具体研究计划的设计和研究成果的写作和讨论。有意申请参加此课的学生,请于6月30日之前按照"申请办法"把材料发到我的邮箱huang@history.ucla.edu,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参加,并附交一篇论文。
此门课程的中心问题是事实和概念的连接,也可以说是经验研究和理论概念的媒介。这不是一朝一夕、一年半载的事,而是每一个研究人员终身面对的问题。它是每一个人需要通过研究的实践来寻找答案的问题,唯有通过具体去做才有可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对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或秘诀;这门课程只不过是把问题提到大家面前来,要求大家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根据我的经验,美国学生比较偏向理论,近一、二十年来尤其如此。经验知识需要长期的积累,而时髦理论则可以很快掌握。因此,越聪明的青年学生越偏向理论,每一代如此。我在那里强调的因此是经验研究那一只手。国内实证研究的传统比较强,倒是学术理论上的训练可能比较薄弱,起码历史学科如此。因此,我这门课程在设计上更强调学术理论传统的概念的掌握和形成,但是不可脱离经验研究。
我们阅读的书也是从这个角度来选择的。纯理论性的著作不大容易掌握,我一般的做法是把某一理论著作和使用那个理论的经验研究放在一起来读。那样,更容易掌握理论概念,也更容易进行判断,决定取舍。这门课程限于时间将主要阅读我自己的三本书,从那里进入那几本书中讨论得比较多的不同理论著作。这些著作不一定跟你最关心的专业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可以用锻炼自己理论能力的态度来读。我的几本专著比一般历史学著作更多引用理论,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向纯理论性著作的过渡。另一考虑是我要强调的养成精确阅读的方法和习惯:作为作者本人,我更有资格判断你的笔记到底精确与否,协助你养成高效率精确阅读的习惯。毋庸说,我希望课程前半部分的这些讨论会对后半部分大家自己的研究课题有帮助。
I.阅读方法与习惯
我个人认为,学术著作都应带有一个中心论点,而阅读那样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论点,用自己的话(一段,甚或是一句话)表达出来。然后,用三、四段总结其主要的次级论点,同时总结其经验证据。总结的时候,必须要精确,但关键在于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话,因为那样才会消化,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一个可行的阅读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其中心论点之后才逐章阅读,每章看完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甚或更进一步: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至于比较纯理论性的著作,我们要问:它对了解中国的实际或你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什么用?这样的看书写笔记方法乃是一种思维上的锻炼,也是养成自己的思考、写作习惯的办法。关键在养成看后就写系统笔记的习惯,不可依赖自己的记忆,因为几个月(最多一两年)之后肯定会变得模糊不清。笔记最好既不要太简短也不要太详细,应在一、两千字的范围之内。这样长年积累,随时可供将来的研究和教学之用。为了帮助大家养成好的阅读和写笔记习惯,请大家起码每两周提交一篇书面的读书笔记给我看。
我们将每周讨论一本书。上课时我将随时点名,请三、五人做10分钟以下的总结。班上讨论程序是:先把要讨论的著作精确地"放在桌面上",然后才进行讨论。以下"*"号的书是每周必读的一本书。
1.*黄宗智。2006[1985, 2000]。《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
2.*黄宗智。2006[1990, 2000]。《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
3. *黄宗智。2007[1996, 2001]。《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上海书店。
参考: 黄宗智。2007[2001, 2003]。《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上海书店。
以下转入理论阅读。我个人认为,学习理论,不应限于任何一个传统或流派,而应从掌握各个(至少两个)主要传统的基本论点出发,用经验实际来决定取舍,按实用需要来挑选,完全可以同时采用不同理论的不同部分。更好的办法是从不同流派的交锋点出发,根据实际建立自己的概念和解答。也可以说,我们要从理论得到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下列书单是今日主要理论体系的一些入门性著作,阅读目的是建立基础,让大家今后可以自己按兴趣和需要继续深入。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掌握和消化下列理论,将要求学员分组负责总结和点评每周讨论的理论,每组4/5人。在30分钟内介绍该周理论,不求全面而求精确,应集中突出三、两关键概念,深入说明,并加以点评,同样集中突出一、两概念。随后展开全班讨论。参考文献中我的文章大多可以在我个人主页上检阅,也可以用我的《连接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恰亚诺夫。肖正洪译。《农民经济组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参考:詹姆斯·斯科特。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黄宗智。《连接经验与理论:建立中国的现代学术》,载《开放时代》,2007年第4期。
5.*舒尔茨。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参考:黄宗智。《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和现在--舒尔茨理论的对错》,载《中国乡村研究》第6辑,2008年。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三联书店,2003。
何秉孟、戎典新等。《新自由主义研究》,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6期。
黄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载《读书》,2006年第2,3期。
黄宗智。《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载《读书》,2006年第10 期。
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6.*韦伯。康乐、简惠美译。《法律社会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黄宗智。《中国民事判决的过去和现在》,载《清华法学》,第十辑,第1-36页,2007。
黄宗智。《中国法庭调解的过去和现在》,载《清华法学》,第十辑,第37-66页,2007。
黄宗智 。《中国法律的现代性?》,载《清华法学》,第十辑,第67-88页,2007。
7.*吉尔茨。邓正来译。《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载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第73-171页。北京:三联书店,1999。
*萨义德。王宇振译。《东方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99。第1-144页。
8.*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第二部《科学话语共同体》,第1107-1492页。北京:三联书店,2004。
9.*布迪厄。《实践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参考:毛泽东。《实践论》。
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载www.gongfa.com。
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85-95页。
黄宗智。《悖论社会与现代传统》,载《读书》,2006年第2期,第3-14页。
黄宗智。《中国法律的现代性?》,载《清华法学》,第十辑,第67-88页,2007。
II. 思考性论文
10-13. 在理论阅读期间,请写一篇简短(不要超过三千字)的论文,讨论自己从我们阅读的理论著作中获得的心得。可以适当突出一个概念,或借用,或修改,或作为对话对象,尽量对该概念作出经验检验。
III. 研究成果
(从2009年开始,此部分将分别组织,纳入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的写作会。学员必须另外申请。基本要求是在本学期内提交一篇原创性的论文以供讨论。参与人选不限本课程学员,将包括愿意参加写作会的博士后和其他青年学者。)
请提交自己的论文,讨论前发给大家。论文应该具有一个中心论点,包括经验材料和概念的讨论,尽可能是发前人之所未发的论点。
参考:
研究课题设计的关键首先是选择一个自己特别关心而在经验研究层面上可能有所创新的题目,通过新鲜材料的掌握,建立中层的新概念。应该避免空泛的理论探讨,以及没有问题意识的经验信息堆积。以下是几本示范性的(有中译版本的)专著:
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白凯。《中国的妇女与财产:960-1949》。上海书店,2003。
孔飞力。《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