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班课程感想
陈雪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首先要对黄老师说一声抱歉。因为期末考试以及课程论文的一再耽误,直到研究班结束将近一月之后,才动笔写下这篇课程感受。考试结束后整理书籍和论文,看着厚厚的一摞自己圈圈点点阅读过的书本,回想起一学期以来跟黄老师和各位同学课上课下的点点滴滴,心里感慨万千。研修班结束至今,已有一个多月了。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深感自己的幸运。庆幸自己能够在自己的学术生涯开始之初就能够接受到黄老师殷切的指导,庆幸自己能够结识这么多真正关心中国学术发展、心怀天下的优秀同学。这短短的一学期,将会成为自己永远难忘的一段珍贵时光。
相对于其他历史或是社会学专业的同学,对于经济学背景的自己而言,这学期研修班的学习对自己思想上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将近6年的经济学训练,使我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运用抽象的数学模型讨论实际场景中的因果作用机制,习惯了运用计量和统计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在不自觉中接受了一个好的经济学研究等同于精致的数学模型+娴熟的计量分析,而农业经济学,不过是经济学理论在农业领域的运用而已。过去的自己,一直十分困扰于自己所接受的学术训练,埋怨这个专业在学科领域“四不像”的尴尬地位,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让自己的专业训练向“主流经济学”靠拢而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选修了许多数学、数理经济以及计量经济学课程。与其他大多数经济学背景的同学一样,我不但从未怀疑过数学或是计量技术的重要地位,反而将自己目前在学习和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通通归结于由于自己“技术工具”掌握不够扎实,并坚信只要数学背景足够深厚,就一定能够克服现在的障碍,作出出色的研究。
然而,随着对这些技术性课程的不断深入学习,不但没有出现自己想象中“豁然开朗”的局面,相反是越来越多的困惑。自己越来越不能够明白,为什么为了辨明现实世界中一个十分明确、而且无关大局的因果关系,却需要大费周章地寻找各种工具变量以剔除其净效应?或是为了检验西方的某个理论,却无视现实地将中国的数据通过各种技术处理硬生生地放进别人的理论框架以供证实或是证伪?如果说这就是学术研究的话,这样的研究无论多么“科学”、“严谨”,又能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曾经将这些困惑与许多师兄师姐或是老师讨论过,虽然大家都有相类似的感受,却又都有共同的无奈。数学工具或是计量技术在经济学领域地位之强大,使得一个小小的初学者或是研究者作出的任何质疑都显得如此苍白而无力。尽管我们都感受到了许多西方理论在运用于解释中国现实时的“隔靴搔痒”,尽管我们都不满于由于数学工具的过度泛滥而淹没了的真真切切的经济现实,我们却无能为力,只能在一个自己已经意识到错误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这样的困惑和迷茫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不断加剧。一方面,为了应付各种不可推卸的任务不得不继续现有的训练,另一方面,又总是希望能够留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着自己心中真正向往、但又却不知应该怎样去做的方向。
直到这学期研修班课程的开始,心里的这份纠结更是在与大家的讨论中不断地被触发。研修班所倡导的从经验事实出发去提炼概念理论的研究方法和进路,与过去从已有文献出发,提出理论假设,然后运用数据加以分析验证的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是不断地刺激着心里那份沉甸甸的迷茫和困惑,并开始让自己不断反省过去所受训练的缺陷和不足。研修班上所强调的中心论点和论据想结合的阅读方法,让我改掉了过去过于沉迷于事实细节而忽视主要主旨的阅读习惯,对于不同的著作有更加全局的把握和理解;而通过阅读不同学科领域和理论传统的经典理论著作,更是帮助我认清了自己过去所接触的理论(尤其是经济学理论)的偏狭之处。
我开始意识到,数学工具或是计量技术本身并不是问题的所在,认识到这些技术工具所服务的理论传统或是理论流派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而认清这些理论传统的关键,就在于要辨明与之相对的甚至完全不同的其他理论传统。而历史感与现实感,是我们在理解和运用不同理论时所必可可少的两个重要标准。任何理论,无论它采用多么抽象的数学逻辑加以表达,其本质都是对经验现实的抽象。而认识该理论的关键,不在于去深究其数学模型建立有多么的精致漂亮,技术处理多么无懈可击,而在于去尽可能地还原该理论所处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及其所依赖的经验事实。只有历史化地看待理论,才能真正全面地加以理解;只有符合现实感的理论,才是真正有用、有参考价值的“武器”。从中国的现实经验出发,通过与西方理论的对话,建立起真正能够解释中国现实,对中国社会发展有现实意义的概念或理论,才是当今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真正宗旨之所在。而历史感与现实感,是我们在理解现实,对话西方理论乃至建立自身理论的两个最为重要的路径和法则。
农业经济问题乃至当今三农问题的现实复杂性,决定了农业经济学并不是经济学理论在农业或农村领域的运用,而是一个跨学科、多视角、多维度的领域。而历史感与现实感,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应该始终铭记在心的两个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