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婷婷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公共政策专业
黄老师的课程结束了,在这难忘的十周内,我认识了一个和蔼可爱的黄老师,在老师的教导下,在各位同学的影响下,我觉得我在理论学习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因为这门课,在研一的第一个学期,我感觉很有收获。
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一名学生,是很幸运的,因为不用经过遴选而直接听课的。在第一节课上,一个戴着大眼镜儒雅的老师坐在我对面问我对同学的读书笔记有什么意见,记得当时的回答是很无措的。后来,我知道在课堂上每个人都要发言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讨论,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大家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是可能产生很大的能量流的。再后来便是每周读一本书,交一篇读书笔记。
我的第一篇读书笔记是恰亚诺夫的《农民经济组织》,通过实证分析苏联的小农经济,运用劳动消费均衡理论和家庭人口周期说来论证苏联的小农经济并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以指导原则的,农业经济活动量受家庭劳动者人数和劳动者辛苦程度的影响,指出未来苏联的农业发展道路应该是小农家庭经营,在当时农业集体化和农业规模化的背景下探寻农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即农业经营的纵向一体化。在这次读书讨论会上,我有很大的收获,这是我第一次认真理解到究竟该怎样读一本书。在读一本理论书的时候,首先要用自己的话归纳出这本书的中心思想,然后对每一章节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要争取写出多年后还对自己有用的读书笔记。读书时要思考,要有这样的意识,即发现它的主要对手是谁,主要理论贡献是什么,书中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一开始这门课感觉自己的理论水平不高,难以理解大家的讨论,感觉到很吃力。后来我在读书前先了解下这个作者属于哪个思想流派,他所处的主要历史时期,这样能更好的理解书中的思想。例如,恰亚诺夫所处的上世纪20年代的苏联,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农场取得巨大胜利,一方面是斯大林倡导的农业集体化道路,面对苏联农业应该往何处去,他不随波逐流,坚持可贵的独立的学术态度,在强大的话语和体制下,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他所提出的理论对当今的中国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我想这就是黄老师一直推崇恰亚诺夫的原因吧,一方面坚持实证主义的学术研究态度,与形式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坚持知识分子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
以后的每本书大约都代表了每一个流派,舒尔茨与恰亚诺夫体现了形式主义与实质主义的对比;韦伯的法律社会学中理想类型的划分让人深思,中国的法律的现代性是否在遵循着韦伯形式理性法律的倡导,这样做有哪些问题;萨义德的东方学让我体会到了话语的力量,近代以来西方是如何利用话语,利用东方学来控制东方的,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利和利益关系;布迪厄的实践感超越了主客观二元对立的写作方法,通过提出场域、习性、资本等概念来论述实践逻辑,并提出了象征资本象征暴力等概念,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例子更好的理解了理论,也更加钦佩思想家的洞察力;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使我理解了在他宏大著作背后其反对的敌人是新自由主义,我们需要更好的思考中国的现代性是什么,探索自己的现代性资源。
迄今为止,在黄老师的要求下已经读了八本书,一周读一本的时间确实有点紧,对我这种理论基础很薄弱的人而言,对理论阅读难免有囫囵吞枣之嫌,但通过这样的读书讨论课的形式,黄老师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为我以后的理论学习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黄老师的课上,他一直强调的是连接经验与理论,因为只有连接经验才不会脱离实际情况,忽视国情,只有连接理论才能与之对话。在一次次的课堂讨论中,深入我心的是黄老师所倡导的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模式不可复制,盲目照搬西方的理论忽视现实国情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损害,摸着石头过河这种从实际出发的思维方式仍然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因为这已经证明对中国这个正经历历史巨变的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正面的作用。只有立足中国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反思人类历史上的思想,而不是陷入对西方市场经济的盲目崇拜,这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黄老师对学生要求很高,如果抱着应付的心态是很难得到他的认可的,但平时他又很和蔼,他会认真的记住每个人,在课堂外有他参加的讲座时,他会到处搜寻他学生的身影,看到后会微笑,让人感觉很温暖。有一次他去世纪大讲堂讲座,我们去当观众,结束后,他对我们再三的说谢谢,还请我们去吃水饺,席间唱起了江南小调,让人顿觉这老人的可爱。
在研修班短暂的学习中,认识了很多同学,他们认真的学习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相处的时间短暂,但他们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像花儿一样美丽的回忆,这些有思想,有见解的同龄人,他们让我感到了自身应该好好努力,我会不断的向他们学习,与他们的交流使我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