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一个探索者的自白
——2025年实践社会科学研修班感想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邱昊龙
落笔怀惭,回思这数月的求索,自认无法写出其他同学们笔触人心的文字,唯有剖析自己,以真诚的自白作为学习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们或是未来希望前来研修班学习的朋友们共勉。
其实最初认识黄老师是因为导师的推荐。记得4月的一天,导师突然转发了2024年研修班的通知给我:“黄老师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学者,他的研修班也很有含金量,你关注下今年的消息,试试报名,去训练一下”。我怀着某种“师命难违”的心态开始了解到黄老师的著作和理论,由于我的专业方向是政治经济学,黄老师的“内卷化”、“非正规经济”等概念一下就深深吸引了我。那段时间,我刚刚确认以“西方异端经济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因此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惊喜地发现黄老师的实践社会科学研究进路竟然与我的方向十分契合。于是我开始认真阅读《超越左右》,并在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后提交了申请,幸运的是,我被录取了。
正如黄老师所说,研修班的课程很紧凑,也并不轻松。直到第一次课程上完,我仍有些不得要领,怀疑自己能否顺利完成两个月的学习。课程一共八周,前三周阅读黄老师关于中国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著作。因为自认在申请时阅读经济史三部曲收官之作的《超越左右》已经让我对中国经济史有了大致的了解,所以我选择了法律史著作的研读,以期能够完美融入对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讨论。事实证明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经济史和法律史是研究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即使研究经济学也不能忽视对法律史的了解。后四周是痛苦的理论学习,实质主义、形式主义、后现代主义信息密度大又晦涩难懂的理论著作让我度周如年,直到现在,我都很难说对这些著作掌握到了什么程度。但就像老师们所说,我们有时不必咬文嚼字读懂作者的每一句话,因为有时作者也不见得多么清晰。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总讲要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好在课程结束时,我也算是掌握了其他几大理论的这些核心问题。
武廷会同学说他“误打误撞”来到了这里,我又何尝不是?如果细究下来,我可能是这届研修班中基础知识最薄弱的一个。我本科毕业于一所南方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的甚至不是哪怕有一点和社会科学相关的专业,而是通信工程,一个纯粹的工科学生。之所以选择跨越这么大的领域,究其根本,可能也在于“实践”二字。
本科时期,我处在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交点,从这里出发延伸视野,我看到了无数年轻人对于现实社会的困惑与矛盾——为什么当代年轻人普遍对国家的发展保持乐观,但谈到自身又普遍悲观?为什么发展堪称奇迹的国家,年轻人却仍然怀揣戾气?这种现代病到底源于什么又该如何解决?这无数无数的困惑,很多时候我也难逃其中。我只能隐约地感受到,似乎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相比,我们的社会科学不够用了,而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想解决这些年轻人的困惑,怀揣着这样的现实导向,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我自己心中的困惑,于是我决心转向作为“旗帜”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以寻求解答。黄老师强调感情和学术兴趣、热情、人生经历才是更加根本的东西,这些所塑造的价值导向是问题意识的来源和动力,并鼓励“从矛盾的感情中获得建设性的动力”。当我在第一次课自我介绍时说出这个来到研修班的理由时,黄老师会心一笑,我想他肯定是相信我能够在研修班的课程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吗?不是。那客观经验带给我们的就是真实世界了吗?也不是。学者们常常仅凭主观的理论预设或静态的客观经验去做研究,但理论与实际之间往往存在着一条鸿沟,这种主客观之间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结果则是理论往往难以指导实际。
而“实践社会科学”的核心在于“实践”,理论与经验统一于实践。实践的目的就是超越这种二元对立,是从理论与实际的互动中产生的实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这种实践既不同于简单的事实经验堆砌,也不同于主观的理论预设,而是一种真正“知行合一”的主客观结合。在黄老师看来,理论与经验之间的交点之上的张力,即“说的一回事,做的是另一回事,合起来又是另一回事”,才是学术真正的乐趣所在,而黄老师的著作也确实始终努力带领我们“触达经验世界本身”,并试图通过在经验证据和不同理论概括间不断来回、反复,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因此理论就不是答案,而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和对手,我们要在自身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判断理论的可取之处,即解释实际的能力,吸收借鉴各家各派理论的优秀成果,构建起自己解释实际的实践社会科学理论。
那究竟什么才是研究者该有的价值取向呢?黄老师经过约20年的摸索,才在机缘巧合下获得了能够“一竿子插到底”的经验材料,在寻求解决自己心底里最深层的中西矛盾的过程中,找到了取向于回答和解决普通百姓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最终转入积极关心中国现状与未来的学术思维与“真实感”,即伴随人生经验而来的对现实问题“真实”的思考。但我这里想使用一个更进一步的词汇——历史在场感,即在真实感的基础上,研究者将自身真正看作一个历史中真实的人,以获得一种对现实问题和“历史中的人”的同理心。这意味着研究者要认识到学术研究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历史中真实的人”。更深层次则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经济学家提出的理论与政策建议,不仅要在学术上有根有据、还要在政治上合情合理,即以“人”为导向。
恰好前段时间有幸前往中共新乡市委党校调研学习,在向党的基层干部的学习中,我亲身感受到了那种只有真正的实践才能带给人的触及心灵的震撼。在这之前我很难想象,原来不管多么严谨、完美的学术文章,都比不过他们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真实的经验总结来的震撼人心。“历史在场感”从何而来?就从实践中来,也只有从实践中来。马克思当年就是凭借其理论实践和现实实践,得以跨出阶级立场的束缚,于1844年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中央党校有一块石碑,一面是“实事求是”、另一面是“为人民服务”,这既对应着马克思思想的“两大转变”,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始终坚持的实事求是的认识论与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论,把二者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所以现在,我也确实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了。纯粹的、象牙塔中的理论研究终究只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理论在大脑中的空转。但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世界,如果不是为了实践而研究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既是要求我们在持有理论抱负和道德关怀的同时不忘扎根中国经验;也是要求我们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以开放心态与其他理论对话;更意味着,要到达马克思所描绘的彼岸世界,终究要从此岸世界出发。
最后,感谢黄宗智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高原老师、蒋正阳老师、赵刘洋老师和赵珊老师的辛勤指导。当然,还要感谢匡俊锋、李志鹏、林泽玮、罗锴、毛润禾、冉婷匀、孙瑞华、翁宗弛、武廷会、徐逸为、张翼的陪伴与指点。
希望我可以始终铭记这份初心,有朝一日在厘清自己内心困惑之后,能够影响他人、改变他人,乃至做出某些具有现实价值的成果。尽管这可能过于理想,但谨以此文铭记这份初心,亦是对自己的诫勉。
2025年10月于自得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