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实践社会科学:历史与理论”研修班的一个总结
十分有幸暑期能够参加黄宗智教授创办的“实践社会科学”研修班。回首这段短暂却集中的学习时光,它不仅是一次单纯的知识习得,更加是一场深刻的学术思想启迪。
首先要感谢黄老师和各位助教老师的工作。黄老师需要倒过来时差参与讨论,且往往言简意赅地高度凝练自己的核心思想。高原老师、赵刘洋老师、蒋正阳老师、赵珊老师在带班过程中“为爱发电”,却始终保持高质量、高信息密度的知识传输。
参与研修班源于偶然看见公众号上的报名通知。对于一名学生而言,尤其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学子,通常需要大量阅读积累理论、夯实基础。如何积累集中主题的相关理论?如何区分理论的适用度与联系?如何用理论联系社会实践?就我而言,我所受的训练以量化检验为主,在理论积淀上仍需要走很远的路。既有的学术训练与学习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由此,黄老师的研修班对我产生了莫大的吸引力。
研修班带给我的首要冲击,便是颠覆了我对理论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惯常认知。我们习惯使用现成的西方理论框架作为研究起点,然后寻找经验材料予以验证或调适,学界大多是如此做的。但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迁导致这套研究程式逐渐失效,以西方理论解释或者应用于具体情境的社会实践往往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度。而研修班的课程包含了一个核心议题,即如何看待/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黄老师和各位老师的回应是,从中国自身的历史与现实的“实践”出发,让鲜活的经验与既有的理论进行对话、碰撞,甚至以人间世界挑战理论世界。
另一大收获是方法论上的严格训练。研修班开始后,我们按照课程安排进行主题式的理论书籍阅读,并按照要求提交读书报告,经由老师批注后返回报告,同时在课程上由对应主题的带教老师进行领读与分享。最初我粗浅地将这种方式理解为“读书会式的”,但课程开始后深觉完全不同。在阅读上,强调对结论、史料、论证逻辑和核心概念的辨析,不同类型的书籍需要采用合适的详略方式,理论对话必须找出理论对手。更重要的是,每一位老师都十分强调读书报告的可用性,掰开揉碎地将我们的读书笔记进行了规范,并且由浅入深鼓励我们将自身研究领域与阅读书目进行连接。研修班以黄老师的系列成果为重要讨论范围,这种一以贯之的历史纵深视角,极大强化了我的问题意识,使我避免就事论事的浅层分析。
此外,在高强度的小组讨论和汇报中,我亦十分受教于来自天南海北的各位同学。不同学科与专业的视角,极大拓展了我阅读学术著作的视野与思考方式。这进一步促使我反思“专业”与“交叉”的问题。许多师兄师姐的读书报告十分优秀,尤其是理论分析和总结部分的论述相当精彩。研修班营造的学术共同体氛围真诚、开放、严谨,以达者为师,尊重每一个人的想法。我们围绕核心议题进行严密详细地论证,而非观点堆砌与攻击。带教老师更像是比我们阅读更深入的师兄师姐,高屋建瓴地给予我们更为成熟、完善的知识建构。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对我之裨益巨大,也再次感谢黄老师和各位助教老师的辛勤付出。曾经我十分渴望有像研修班这样一种仅凭学术志趣团结在一起的学习机会,也很庆幸我收到了录取邮件。事实上直到现在,我仍然不停感受到研修班带给我的收获。我想,这样一种思路上的启发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会在未来给予我更大的帮助,良好的读书报告撰写习惯也将伴随我日后的阅读。真诚地感谢研修班以来相伴的所有师长与同学,大多时候是老师们的治学态度、同学们的研学热情支撑着我完成研修班的课业。当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短短数周的研修班只是一个起点。对“实践社会科学”精髓的理解和掌握,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未来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持续地体悟和践行,我也将尝试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
匡俊锋
202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