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际会,恰逢其时:共赴一场学术公益
——2025年“实践社会科学:历史与理论”研修班总结
孙瑞华(浙江大学社会学系2022级博士生)
今年5月的某一天我在浏览公众号时,偶然看到了本年度“实践社会科学:历史与理论”研修班的报名公告,我一下就被吸引了。近年来我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农业与乡村发展,在此之前我阅读过黄老师的部分著作和经典文章,很多观点早已成了我自身研究的重要指引。更奇妙的是,本次大纲列出的书单里,有几本恰好是我计划后续仔细研读的经典著作。“我一定要参加研修班!”的念头一下就蹦出来了。我强烈地感到,如果能与老师和同学们共读、交流,必将是一大幸事。现在回想起来,用“喜从天降”“天助我也”来形容当时的激动都不为过。然而,激动过后,我又陷入莫名的紧张与忧虑之中:黄老师这么有名,竞争一定很激烈!不过后来我转念一想,我应当去经历和享受准备报名材料这一个过程,尽力写一份满意的读书报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自我训练,无论结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的我总会成长,当然最好是能有机会跟一个未知的学术共同体度过一个难忘的暑假。正所谓,越是期许,越是倍感压力:如何写一篇高质量的读书报告?我反复阅读并仔细琢磨黄老师所写《青年学者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一文,试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答案。
我选定《华北》这本我最早读也是对我影响最深的著作来写本次报名的读书报告。由于第一次阅读已经是两年前了,并且当时只进行了笔记式摘录和极其简单的总结,于是我非常仔细地再次拜读此书,有了跟两年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次我陷入到丰富的历史细节之中,我想要抓住所有的细枝末节,但实在无能为力。正当我对着几经纠结写就的读书报告发愁之时,我再次研读了黄老师那篇手把手教青年人读书的文章。与此同时,我的一位好友也提醒我:不要陷入细枝末节的历史事实,一定要想想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我再度消化黄老师的建议并采纳友人的提醒,经过修改,完成了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读书报告。提交报名邮件之后,我对自己说:不管结果如何,书都是要读的。十天后我收到了录取邮件,当时的心情与安陵容那句“父亲母亲 我入选了”感慨别无二致。我不由地感叹:这真是因缘际会,恰逢其时!当然,我也再次感受到了挑战和压力,我必将度过一个难忘、充实且富有挑战性的暑假。
7月9日晚,研修班第一次线上相聚了,我至今还记得当晚透过摄像头看到大洋彼岸的黄老师时之欣喜与激动。正式上课前,黄老师就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理论的最高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实际。”他希望我们未来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不要限入过度理论化和为理论而理论的漩涡。然而,要做到理论与经验的适度结合,以及在对经验准确概括的基础上适度理论化,实属不易,我只能有意识地以此来要求自己,并进行持续探索。正式开课之后,阅读和写作的压力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到了8月份,我一边插空做田野一边读书上课,同时做两件事还是有点紧张,但好处是实践和理论交织的过程让我对一些东西的理解和感受更为深刻,尤其是对实践社会科学这一方法有了切身体会。
总的来说,参加本次研修班,我有以下两方面的收获。首先是纠正了我以往写读书报告的一个误区。我回顾了以往自己写读书报告或者书评的惯常做法,我总倾向于极简地概括全书后,而后从中选取某个感兴趣的点进行集中论述与发散。但回过头来看,这确实不利于我完整回忆全书。几位老师都强调了读书报告的关键在于准确且为我所用,“读书报告的最大作用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帮助你回忆起整本书”。所以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尊重作者和原文,要对一本书的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尽量做到“不曲解”。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而完成相应的评述与对话。然而回想自己以前的做法,往往忽略了这最基础的一步。犹记得赵珊老师当天晚上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一人生的三重境界来比拟我们阅读一本经典著作,我想大概只有完整经历了这三重反复,才能真正有底气地说自己读明白了。
另外则是加深了我对“实践社会科学”的理解,其内核在于“触达经验世界本身”与“适度理论化”。前者强调对经验资料一竿子插到底的收集,后者旨在谨慎且批判性地使用理论。还记得在最后一次课上,我分享完自己的读书报告后,提出了困扰我已久的问题:怎样才能确定是否一竿子插到底了?在实践中如何把握这个“度”?没想到这个问题引发了较为热烈的讨论。几位同学针对立足于当下实践的研究,提醒我实践主体本身是否认同可以作为一个衡量标准。正阳老师则以自身经历告诉我:一方面,研究者经过逐级收集资料后会形成一个关于问题的初步认识,这使其能对资料进行初步判断。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同行来做参照。概言之,研究对象的反馈与研究者本人的研究质感都能帮我们更好地做到“一竿子插到底”。当晚关于“真实感”的讨论也让我印象深刻。这种“真实感”既是对事实的尊重,更是自身道德旨趣的“自然流露而无需遮掩”。正如黄老师最后告诫大家的那样:要在事实层面求“真”,理念层面求“善”。希望今后我能做到这点。
我时常在想这个研修班的性质,思来想去,这俨然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学术公益”。对于老师们来说,这并不是一项制度内的课程设计,也完全不会算入日常工作量,然而他们还是坚持每周花一定时间来阅读同学们的读书报告并且在课上进行反馈。对于同学们来说,也完全没有义务对其他人听其他人的分享并认真点评,但大家仍坚持共同搭就这个严肃活泼的临时共同体。因此,我认为这个研修班本质是一场由大家自愿投诸精力与时间的公益实践,富有学术慈善精神。我想,这大概是研修班能持续这么多年的不竭动力。
最后,诚挚地感谢各位老师和研修班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