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2024年实践社会科学研习班感悟
邬哲岑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专业硕士二年级
该怎么形容这八周的珍贵历程,是结束后撰写毕业论时的有如神助,还是每周五满怀期待的线上会议?我想都不是,这八周对我来讲,是纯粹而炽热的精神桃源。自从读研以来,任何阅读与调研的经历都充满着目的性,调研希望能够获得一手资料写出实证论文;读书希望获得理论工具,最好立刻能被我写在文章里面。我一度思考,所谓学术之路是不是在一个又一个的现实目标中被推进的,而这段经历给了我一个全新的答案。
一、何以为学?
学海漫漫,精神追求是海面上遥远的灯塔。在研一的时候,笔者跟随硕士导师周尚君教授进行了一次重庆酉阳的田野调研,忙碌的调研让我感受到了实证研究的魅力。看见最真实的基层社会与最真实的基层法律实践,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思考和发声的想法,在那一次调研后种在了我的心里。在调研小论文的创作中,我接触到了基层治理无法绕开的“实用道德主义”概念,开始了黄宗智教授相关理论的广泛阅读。其中《实践与理论:六十年的探索》一文中,黄老师聊到他一直将“老百姓”福祉作为其人生和学术的最高目的和价值。这一点我虽不敢高攀,但是也使我感受到了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虽然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生来讲,这样的目标太过弘大高远,但价值上的认同使我不由得对黄老师多了一种崇敬感和亲切感。从那时起就有一种期待:如果有幸听黄老师一节课就好了。研修班申请成功那晚我彻夜难眠,对于未知的经历既是期待又是恐惧。好在第一节课,黄老师和蔼的讲述让我放松了很多。
学海漫漫,读书方法是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在研修班开始之前,我做研究主要的问题在于重实践而轻理论。经典的阅读对我来讲可以说举步维艰,总会碰到书读完了但是没能理解的情况。研习班以一种堪称格式化的写作要求对我们进行训练。前三周我选择的是法律史的三部曲,这三本书在研习班之前就已经完成了阅读,并且黄老师文风稳健,对于每个章节的中心思想都有明确的强调。故而前三周的阅读来讲还算容易,主要目的在于练习读书报告的写作和习惯研习班的学习强度。后四周对我来讲最为晦涩的是在阅读韦伯《法律社会学》和布迪厄《实践理性大纲》两本书,在前三周的训练之下,我有意识地按照老师的要求撰写读书报告,报告写毕,忽而发现这两本我原先望而却步的经典,其主要理论已然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这两本书在研修班结束后我也没有停止阅读,但每每再次阅读时,我都不禁感谢在黄老师带领下我终于克服了对于经典理论书籍的恐惧。
学海漫漫,学术效率是航海者紧握在手的玉棹。可以说,这次研习班直接提升了我的文字处理效率。在此之前,一本书的阅读通常为两到三周,读完之后也常常出现黄老师所说的遗忘现象。在研习班的训练下,我至少能做到在一周之内完成一本经典理论的主干内容理解和大致讲述,并且形成一篇强调重点内容和理论对话的读书笔记。并且在文字撰写上,曾经每天的进度最多两千字,但是在研习班的训练之下,我的写作速度和连贯程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些都在我九月份集中撰写毕业论文《基层调解委员会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中有所体现,这一个多月我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多篇文献并且完成初稿的创作,这样的效率在参加研习班之前是无法想象的。高效率地阅读甚至是成瘾性的,我越来越期盼自己能够更为高效地处理文字,更高效地理解经典和创作。全新提升的文字处理能力是研习班给我最为宝贵的礼物之一。
二、何以为道?
立雪求道,虔诚而纯粹的求学者。在如此誉满天下之时,黄老师大可以安享岁月,但是近些年来,他依旧笔耕不辍坚持创作。初次课堂之前,我还是会有些紧张与焦虑,面对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学者,多少会有一些畏惧感。但是在第一节课上,黄老师为我们悉心讲述了实践社会科学的研究进路与目的,老师充满智慧但又十分温柔地娓娓诉说,让我看到了一个十分纯粹的思考者。无论外界评价如何,他就坐在他的书房里,安静地忖量着历史社会。在我跟老师讲述自己调研期间的一些见闻的时候,见多识广的老师也十分耐心地倾听,并且和我认真讨论。在课堂上,我看见的不仅仅是一位博闻强记的老者,更是一位抛却私妄,潜心钻研的谦卑智者。
反躬自问,求道于自我与非我之间。在讨论韦伯《法律社会学》时,黄老师指出,我们要分清韦伯理想中的自我以及实际言语表达层面的自我。韦伯理想中的自我是希望自己是完全客观理性的,而在著书立传时又无意识地将“形式理性”太高到了超越其他三种类型的高度。而“实质理性”至少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有着充足的论证空间,而不应只是将中国法律简单地划分为实质非理性。这一讨论引发了我许多思考,理性如韦伯也无法挣脱有限理性下产生的误解。那么作为普通学生的我会不会对于世界的认知也是充满着偏颇和误读的呢?我想答案是当然。这促使我更为广泛的阅读,不能单就某一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这很可能会陷入一种理论桎梏,应该更为广泛地阅读进行理论对话,博采众长。同时在实证调研期间,也要更加地深入探索,挖出社会现象背后更为本质的原因。
志同道合,山水相逢难得的相聚。在本次研习班中,高原老师、赵刘洋老师、蒋正阳老师和赵珊老师也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授与讨论。赵珊老师对于我的几篇读书报告都给出了细致的批注,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顺利地纠偏了一些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十分幸运也十分感激老师们的付出。同时,我也结实了很多通行的同伴,唐诗韵、赵艺璇、郭琳琳、王彬彬、陈施颖、余梓岳、孙志豪、王建强、刘冠宇、门路同学在课堂上都认真分享了自己的读书笔记,并且参与了深刻的讨论。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唐诗韵同学,她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都让我深深折服,每每听到她引经据典论述自己的观点时,我都羡慕且钦佩。虽然我们大家来自天南海北,甚至没有在线下见过面,但是求学路上有如此“网友”在侧,自会使我乐得其中,独行也如众。
这八周浓度很高,但是太过短暂。虽然已经结束了一月有余,我总是在不经意间会想起重庆湿热暑假的每个周五的夜晚。这段经历会被我珍藏在心底,不断激励我未来的求学之路。
文章的最后,祝福黄老师天赐遐龄,喜至庆来,永永其祥;祝福四位助教老师学术长青,顺颂时宜,百事从欢;祝福诸位同学们功不唐捐,云程发轫,万里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