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黄宗智2024年研修班课程有感
赵艺璇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中共党史(党建)专业博士生
该如何表达我对黄宗智先生和历史与理论研修班全体师生由衷的敬意和感谢呢?又该如何总结当我亲身踏入实践社会科学研究学习之中时引起的那种强烈共鸣、受到的深刻撼动呢?进而,最为重要的是,该如何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真正地实践、乃至发展黄宗智先生倾囊相授的学问,形成自己的学术进路呢?正是怀着诸多复杂和难以言说的心情,我缓缓动笔写下本篇。古有言“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如果当下很难仅就一篇短文完整、准确地撰写出实践社会科学的全部思想和真谛,那么我想就“问与答”的形式,简要与诸君谈谈,黄先生与课程至少引导我理清了哪些主要困惑。
一、 理论是唯一恒定永不变的真理吗?
我在参加研修班之前常常困顿、挣扎于理论的学习和使用,它们仿佛一堵堵耸立不倒的高墙让我望而生畏,而通过研修班的学习,首先让我明白了掌握理论就是祛魅理论,祛魅理论就是掌握理论的第一步。我们所讲的理论不是一套给定的,那种理论家们所说的毫无意义的、一般只是意识形态的东西。课程中主要研读了实质主义、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四大流派的理论,基本已经照顾到了任何时代都可以参考或使用的理论。然而学理论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黄老师告诫我们,每一种理论都有一定的洞察力,但是也有一定的反洞察力,任何一个理论只能表达其历史整体的一个方面。因而,绝对不能把理论看作是真实或既定答案,不能用求真的态度去看理论,恰当的做法是把理论作为可以使用的工具,通过把握四大理论流派最关键、最高层次而非支流末节的概念,跟它们进行对话,从不同理论角度来考虑所有我们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多个理论相互作用之下的理论才是一个有真正意义的问题,也就是充满活力、充满争议、具有无穷选择的这样一个东西。
二、 客观经验展现的就是真实世界吗?
很长一段时间,我热衷和沉醉于在社会调研中收集和积累经验,来形成我对党和我国政治社会的认识,然而却也常常陷入庞杂散乱的经验证据中不能自拔,诸多研究停留在简单的经验探索和总结上,提炼出的概念浮于表面,很难深入下去。在课程学习研讨中,我逐步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在于理论与经验之间的二元对立或脱节,真实世界的逻辑体现于理论与经验之间的互动过程中。黄老师坦言,通过在经验证据和不同理论概括间不断来回、反复,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这是学术真正的乐趣所在。通过“实践”的认识,能聚焦主客观两者互动的交接点和所产生的后果,而不是任何单一面。因而,与纯客观性的经验证据不同,“实践”指向的是人们经过客观情况与主观认识和抉择间的互动而产生的行动。另外,应注意到,客观的存在秉承着一整套的话语结构,新的“实践”与话语表达之间仍存在差异和张力,既要注意到话语表达的主体性,更要关注它与实践的并存与拉锯、相符与背离,即“说的一回事,做的事另一回事,合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如此带着真实感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会有不一样的神奇感受。
三、 中国研究只能对立于西方而存在吗?
硕士我从政治学转向中共党史党建,其中存在一定的机缘巧合,但更多的是源于研究兴趣。我在学习理论时发现其与中国特色理论、乃至中国实际之间的巨大割裂。进入党史党建专业,我又踌躇于如何平衡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如何做出这样一种学术研究,一种既符合中国实际又在国际上广泛认可或者能够对话的研究成果,一种既积极关注现实又能探寻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的发展道路。此时的心情或许远不及黄老师当年的瘫痪状态,但可以说是内心十分混沌,这也是我报名研修班的首要原因。课程学习研讨期间,我们对每本经典著作的讨论,最终都回到判断它这个概括是不是符合历史事实,并且拿自己比较熟悉的中国的经验或相关研究来对照。也就是黄老师所言,将西方社会科学与中国历史的反复对话,不仅仅求证其正确性,抑或求证中国的独特性,而是通过两者的对话帮助我们超越双方而发现新的视角,进而建立新的理论概念解释中国。这种历史视角和比较视野,能够增进我们对中国文明整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理解,也能防止我们陷入本土“东方主义”意识之中。
四、结语
课程结束,但被激发的对问题的探究热情、踏实读书的紧迫感和做真学问的使命感远远没有结束。回顾整个课程,最初我十分担心由于专业相对特殊和自身阅读基础,是否能够跟得上整个课程,因此丝毫不敢懈怠、努力完成每次阅读和笔记,虽然笔记不尽然完全满意,但力求更进一步。为了不浪费上课期间每一分每一秒的宝贵时光,我鼓起勇气参与每次讨论,虽然发言或许粗浅稚嫩甚至有时词不达意,但得益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鼓励、支持和帮助,每每交流都收获颇丰。在最后一堂课上,我斗胆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我对于改进和发展当下党建研究的一些思考。简单说,理想很远大,道路很曲折;远大的理想必然是曲折的道路;但也只有远大的理想才能使我们摆脱对曲折的迷惘。实践使我相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把做学问当做一份历史责任,或许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或许需要千百万人的努力,这既是一种被动的命运,也是一种主动的使命,为自己,为理想,为国家,为人民挺身而出。
难忘师恩,感谢黄宗智先生的敦敦教诲,感谢赵珊老师、蒋正阳老师、高原老师、赵刘洋老师的辛勤指导,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面对面亲自拜访各位老师。
难忘友谊,感谢余梓岳、郭琳琳、王彬彬、刘冠宇、邬哲岑、王建强、陈施颖、门路、唐诗韵,能够在2024年暑假认识并熟悉如此多的优秀同学我倍感荣幸。
愿诸君一切安好,愿历史与理论研修班永葆青春,也愿自己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赵艺璇
2024年10月10日于自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