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班心得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张翠松
尊敬的黄老师您好!
很抱歉这么久才给您回信。其实这段时间一直想找个机会静下来把自己过去一年来参加研修班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作为那一段难忘的学习生活的见证,把其中的得失与黄老师和各位同学交流。
能够参加黄老师主持的这个研修班对我个人来说是幸运的,本人在研修班中属于年龄较大、基础较差、起点较低的学生,整个一年的学习过程对我本人来说都是一个不断受到冲击的过程,总忘不了周五中午下课时,常常一个人走在校园里百感交集的心情,有收获新知识的喜悦、有对后生可畏的感慨,有对自己不再年轻的无奈......所有这一切都随着研修班的结束留在了自己的记忆深处,相信这也是自己三年博士生活最美好也最值得珍藏的记忆。说着说着话有些说远了,还是言归正传谈谈自己一年来参加研修班的收获。
整个研修班共分为三个阶段,在我看来这三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循序渐进规范的学术训练过程,尤其对象我这样没有受过规范训练过的学生而言。
第一阶段阅读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这一阶段黄老师指定了他本人的三本书(《华北》、《长江》、《清代民法的表达与实践》),这三本书黄老师是要求提交精确的一到二千字的读书笔记。按照黄老师要求的笔记要点包括:中心论点、次级论点和总结其相应的经验证据以及作者是否说服了你,如没有,为什么,通过这样写笔记的方法,对读书和思维进行训练。经过这样的训练以后就使得我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意识的抓住文中的中心论点和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这样就提高了阅读的效率、节省了很多时间,避免了以前读书后常常出现的"一锅粥的状态"。之所以说这一阶段的训练很重要是因为对一个人来说读书是伴我们一辈子的事情,有了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就能提高阅读效率,节省了很多时间做到事半功倍。
第二阶段是理论阅读阶段。指定的六本书中,既有实体主义的代表(恰亚诺夫)又有形式主义的代表(韦伯),既有现代又有后现代(吉尔茨、布迪厄),多个理论流派的阅读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资源又使得我们能掌握各家学派的异同和交锋点。有了这样的多流派的理论阅读后,在以后读书中,我首先就是有意识的先把文章归类,看看他是属于哪一个流派的(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实体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因为对大的流派的观点有了大体的了解,所以读起书来相对也轻松多了。当然这些感悟和认识,是我在研修班的最后一阶段才意识到的,当时在第二阶段上课的时候由于时间和精力不够,除了自己参加的两个小组以外的几本书都读得不好,这也使得自己的"理论超市"存货不够,所以到用的时候就"供不应求"了。这样的感受我和同学们也聊过,大家普遍都有同感,都觉得理论部分很重要,但大多都没有精力把每一本书都细细读下来。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个建议就是黄老师在下一届研修班的时候,对于您选定的同学,在九月份上课前要提前让他们进行理论部分的阅读,到时上课时同学们就有时间和精力在一周内阅读一本书,这样理论阅读部分的课上讨论才有质量,同学们才能收获更多。
第三阶段是提交思考性论文,我个人觉得在这一阶段,我是受益最大。对思考性论文的讨论整整一个学期,一方面每个人必须要提交两篇文章,这就逼着自己动笔写,在写的过程中,才发现有想法和自己能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还相距甚远,才发现找到经验证据根本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甚至它比理论部分还要花费你更多的精力(本人是法学理论专业,对理论有一种天然的偏爱,总觉得理论才是深刻的,认为经验证据是简单的事情,不愿在其上花时间),才发现恰当的连接经验和理论是多么困难,这时我才理解了那些埋头苦干做踏实的经验研究的人的艰辛,才体会到了象黄老师这样做原创性的研究是多么的不容易。另一方面在第三阶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多学科的交流是多么重要。班上20来个同学大多来自不同学科背景,提交的思考性论文也有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农学、地理等专业,多学科的视角开阔了我的视野,也打破了原有凝固的思维,我也深深懂得了"法律问题在法律外"这句话的意蕴。在思考专业问题时,更加注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感,考虑问题产生的社会条件、制度背景。在多学科讨论中我了解到经济学帝国主义对学术界的侵蚀,知道了在理论界原来有那么多不顾历史事实的意识形态......
有时想想自己是幸运的,能跟从黄老师踏踏实实的学习了一年,有时又觉得很惭愧,天资愚钝的我可能会辜负了老师的教诲和期望。老师年近七旬、不远万里拖家带口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什么名利,那颗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深深地感染着我,作为一个年轻人,作为一个有幸经历祖国强大和崛起的中国人,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
最后祝黄老师及家人万事顺意、幸福安康!您高尚的品格和踏实的学风是学生终生学习的榜样!
学生:张翠松敬上
2008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