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实践社会科学·历史与理论”研修班感悟
张驰 清华大学社会经济史专业2023级博士生
2019年我在基层法院工作时第一次接触到黄宗智老师的研究,《过去与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一书梳理建国后的离婚调解实践的演变并分析离婚形式化调解的形成原因,对当时整日调解离婚纠纷的我震动极大。从那时开始知道黄老师研修班的存在,并迫切地想要申请,后因学业压力一再耽误,终于在2023年夏天提交申请。收到通过遴选的邮件时,不禁感慨多年期待终成真。非常感激黄老师和各位助教老师给予的学习机会,八周的研修班让我受益良多。于我而言,最为重要的收获为如下两方面:
第一是读书的方法。硕士阶段在阅读历史论著时,我养成了分析经验证据和对应论点的阅读习惯,自以为这样读得细致明白,于是在课程正式开始前,我用了三周时间细读《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但在第一堂课上,黄老师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过于关注经验证据而未能抓出核心论点的问题。黄老师的评价犹如当头棒喝,我回看自己的读书报告,其中提到了很多经验细节,却没能准确概括全书的一级论点,犹如一盘散沙。而我自以为关注经验证据,却也无法回答出黄老师“全书最核心的经验证据是什么”的问题。课下反思时,我翻找出自己过去撰写的读书报告,如今读来深感不知所云。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的读书方法一直以来都有很大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黄老师课上所传授读书方法的重要性。
黄老师强调做读书笔记需要分清不同层次的论点,最重要的是精准地将一级论点抓出来,而历史学出身的学生习惯从经验证据出发,往往只能做到第三级甚至第四级论点,而无法进入第一级和二级论点。其次是读书笔记需要做到“精准”,黄老师指出最好的读书笔记是经过自己消化之后,能够用一段话精准地概括出来,只有清晰到自己可以随时使用的地步,这样的读书笔记才是有用的。谈及此处,黄老师还展示和讲解了他制作的读书卡片:“阅读一本书通常会形成三至二十张卡片,每次重新阅读时会添加全新的认识,即使过去了几年,拿出卡片时也能清晰明白”。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当我努力按照要求完成读书报告,虽然与其他同学精准的报告仍相距较大,但我明显感觉对全书的认识更加清晰,同时撰写过程也没有过去那么吃力。我想彻底修正错误的阅读习惯还需要很多努力,但我现在看到了正确的方向和方法。
第二个收获是学术研究的取向。带着在法学学习和实务工作中的诸多疑问,我进入到历史学中探寻答案。但我时常在史料细节的穷究中感到迷茫,尤其是当我面对的是远离个人生活经验的官僚系统文书时,脱离现实的悬浮感更为加深。于是我渐渐逃避回答诸如“你研究的核心关怀是什么”、“你想解决什么问题”之类的询问,并努力说服自己在史料细节的考证中找到研究意义。在研修班中,黄老师分享了他从对精英知识分子思想的研究转向农民学研究的整个心路历程,让我深受感动。黄老师对底层民众深切的关怀和农民学三卷本的经典研究,向我们展现出学术工作者应当如何将个人关怀、时代责任与学术研究联系在一起。正如黄老师所言,研究者不应该脱离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只有来自心底真正关心的问题,才能给予学术研究强烈的动力。
黄老师倡导的实践社会科学强调研究是立足于实践之上的,需要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新的实践探索中生发出新的理论概括,将理论概括应用于中国现实。在实践层面,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经验,但在理论层面一直缺乏话语主体性,只能诉诸于本土资源思路,难以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论去解释新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克服这点,黄老师指出,在经验研究上,研究者应当寻求更基本和扎实的有关实际运作的研究素材,也就是能够“一竿子插到底”的经验材料,这样的材料允许做出更加扎实、可靠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归纳上,研究者应当从各家各派理论中选用对自己有用的部分,能够帮助认识和理解在经验研究中的新发现,必要的时候对理论进行选择性使用、改组和归纳,创造出新的精准理论概括。这样具备现实感的研究不仅能帮助学者回答自己内心的真正问题,形成研究真正的动力来源,也能够有助于对中国问题的理解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