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班后感
张濒月
距离研修班课程结束已经过去三个周,而这三周正好是纷乱的开学周。我有意识地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在教学楼匆匆的走廊上,在突然下起暴雨的午后,陪伴我整个暑期的八周研修班课程,这段“我与我们”纯粹而真实的生长,在每一个时光缝隙中回荡。
第一次真正知晓黄宗智老师和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是通过导师推荐的一个线上讲座。该讲座的主讲人是本次研修班课程助教高原老师,题目是《集体经济的差异化形态实践》。其中梳理了中国从建国以来集体农业的发展形态,通过县志解读等方式探析史料,研究具体的乡村集体经济实践,尤其关注农业实际的生产率问题与农民实质的生活水平问题。在这个讲座中,我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接触到“纵向一体化”及其相应的合作社农业经济。后来在与师兄的一次聊天中谈及阅读与写作问题,其向我推荐了黄宗智老师的历史与理论研修班。于是,我“目的性”很强地提交了研修班申请,一方面想寻求解决困扰我已久的学术阅读与写作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则与本次研修班的主题有关,即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学科的学生所逐渐自觉到的关于“理论”与“现实”之间关系问题的困惑。
毋庸置疑,对于我所面临的以上两个问题,本次实践社会科学研修班给予了非常直接的启发与帮助。在开宗明义的第一课,黄宗智老师就强调阅读有“生命力”的学术著作,并形成“不需任何包装而为自己所写”的、精准的读书笔记,以及运用简白明确的文字进行实质性写作的重要性。之后的课程分别围绕黄宗智老师本人的六本关于中国明清以来法律与经济社会史的著作,以及四大理论流派的代表著作展开。
前半部分课程特点在于,阅读后能够立即能在课堂上得到作者本人即黄宗智老师的确证,真切地认识到其在书中层次分明的论点是什么,采用的经验证据与论证思路是什么,以及书中凝结的、用于连接理论与经验的独特概念是什么——当然,作为课程的“礼物”,还能有幸窥见黄老师所持有的“前瞻性理念”是什么。这一阶段,意在对阅读对象进行准确与精炼的概括,使得无论从经验现实层面还是论点把握层面,都能将其真正内化为对自己有用的重要积累。
后半部分课程则主要阅读抽象层面的理论专著,跨越法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开放性非常强。此外,由于四大流派的理论本身意蕴特别深厚精微,首次阅读往往难得其要旨且非常容易陷入其话语之中(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因此,黄宗智老师在这部分课程中特别强调,理论阅读不在于所谓“精确”而只需重点关注自身“可感”的部分,最重要的是理论的“落地问题”即其与“人间世界”经验现实的联系——更具体而言,如何启发中国。四大主义的课程分别由四位助教老师主持,各位老师风格迥异,但都进行了别出心裁且深入浅出的引导。在这种引导下,得以更公正地认识各流派的风格特点,理解各理论家在创立其理论时“剑走偏锋”之所在,拎出著作的核心概念并与中国具体现实相结合以体悟这些理论建构的启发与不足,使其与经验证据相结合真正成为自己提问题的资源。
最后一节总结课程回到了社会科学方法论,不过相较于第一课,这节课的我伴有七周以来的思考,尤其是关于“求真”,关于“实践”与“科学”,这些词汇开始融入了实感。总之,黄宗智老师所主张的实践社会科学在于:在各理论之间的对话中提炼总结对自己有用的、连接经验的理论要点,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悖论性存在中归纳出自己的、用于概括经验现实的概念,不落窠臼地自觉理论;超越主观与客观、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的对立,关注作为主客观互动结果的、迫切性的实践,从中独立地思考与探寻中国所具有的特殊性,将其抽象模式化为可以真正对话的形态。而相应的写作则要通过与别的理论的对话,提出有说服力且有区分的论点概括,将其按照清楚明确的方向同经验证据进行综合架构,以清晰直接地说明问题并解释自己的方案,这才是具有拓宽性与超越性的文章。
当然,研修班对我而言绝不会是仅用“两个问题”就能概而言之的,或者说,这八个周对我的触动渗透进了我个体经验的多个方面。在论及“小农问题”时,黄宗智老师结合恰亚诺夫“实质主义”主张,运用其一竿子插到底的实地调查材料,提出在“小农经济就是中国的历史”且小农在中国还会极大存续的背景下,要持续地探寻如何防止农民被剥夺,如何实现城乡平等,即中国土地制度与农业现代化制度的出路何在。无论是关于家庭农场的微观经济理论,还是对当前农业背景事实的研判,以及这种对农村社会现实与“小农”真实生存境况深切而持久的关注,都冲击了我既有的认知,我开始思考其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可能存在的对话。在讨论“后现代主义”的话语理论时,从文革时期的表达与实践到现今的本土东方主义,理论与经验之间来回的相互作用激起作为存在者个体的我的切身情感共鸣,得以从个人生活出发去思考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现代,比如启蒙与科学、文化与多元、物质主义以及虚无主义等。而在面对韦伯和布迪厄时,其本就艰深的理论叙述加上译者的转述,使著作阅读与相应的读书笔记成为比较“痛苦”的事(比如,尤其难以理解韦伯关于“担纲者”的论述以及布迪厄的“象征资本”概念)[1],不过这种特别的阅读体验不妨碍理解“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要旨,并让课堂上的讨论更加充实。
在与黄宗智老师以及研修班助教老师们与同学们的交往中我收获太多。黄宗智老师从不吝惜直接的批评与鼓励,无论是中肯的评价,还是提供建议、表达肯定与期望,我从黄老师身上感受到满满的真实。而在讨论关于“新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等意识形态问题,在表达“道德实用主义”的前瞻性理念,在始终强调将现实“人间世界”实践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时,更是感受到黄老师对“实质、实用、实践”的学术坚守与热情。各位助教老师从其自身的阅读经验与研究背景出发组织课堂讨论,细致地对课程进行补充以使其顺利开展,并且总是在我遇到困难时提供及时与暖心的帮助(比如提到的韦伯和布迪厄)。本次研修班上还有来自法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与马克思主义学科等多个学科的同学们,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惊喜于个体及学科间不同的问题意识、思维方式与研究范式,他们优秀的读书笔记与多学科背景的表达讨论让我受益很大,当然还有通过本次研修班结下的友谊。
虽然这次研修班的经历是由“目的性”所开启,但最后却进入了“无目的性”的场域。在文本外与作者直接的对话,超越二元对立看到多元的世界,作为出发的模糊而不可被形式化的“实践逻辑”,除求真以外还应怀有的“前瞻性理念”,以及多维时空下聚合在一起的“我们”......我从这些独一无二的记忆中不断反观自身,这一过程应该会持续重复很长一段时间。时间轨道上每一次炽热的际遇在更久远的行进后会愈发灿烂与浓烈,只希望这份文字能够记录当下的个人所感。最后,谢谢黄宗智老师纯粹的坚守与教导,谢谢各位助教老师的操持与帮助,谢谢同学们的陪伴;衷心祝愿大家工作与学业顺利,祝黄老师健康快乐。
张濒月
2023年9月16日
[1] 此处建议后面的同学可以选择读英文原著,且为这两位理论家留下足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