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莫乐兮新相知:2022年黄宗智教授研修班课程感悟
王婧蓉(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硕士生)
从步入法史研究领域之日起,遵循何种思路进行研究便成为我反复思考的问题。在阅读诸家著作以及动手写作的过程中,我逐渐接触到黄宗智老师的文章,老师将研究目光投注在法律的社会运作之中,在研究传统法律的过程中,并非仅仅关注表达层面的制度与规范构建,而是更进一步剖析实践层面的法律运行情况。阅读黄老师的文字时,“实践历史”的探寻让千百年前的司法画面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这种“真实感”的体验也令我感到十分新奇。因此,我决定尝试学习并将此种方法运用到日后的研究中去。研究生生涯开始时,专业课老师便推荐我们阅读黄老师关于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做读书笔记的文章,故而,虽未谋面,但也早早受教于黄老师。2022年5月,在人大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发布研修班申请通告后,我的导师便鼓励我积极尝试。投递申请表和读书报告后,我便忐忑而期待的等候录取结果,终于,伴着夏末的余温,我如愿收到了研修班的录取通知,并有幸度过了七个周紧张而充实的读书时光。
研修班的课程安排十分紧凑,主要包括阅读与课堂分享两个环节,每周大家需要阅读指定书目,并于周三午夜前提交读书报告,老师会对所提交的报告进行批改,每周五晚七时,大家齐聚线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讨论。课程前三周由黄老师主持,后四周分别由四位助教老师负责主持,黄老师进行补充。前三个周的读书内容为黄老师经典的“法律史三部曲”以及“农村经济研究三部曲”,大家每周可任选法史或经济书目来进行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该阶段的阅读是为第二阶段进入纯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也正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我才真正理解了老师的写作思路。老师建议大家在写作时要寻找一个“理论对手”,通过列举分析经验证据与该对手进行“对话”,以使文章的问题意识更加明确清晰。我们在读书和做笔记的过程中,便要寻找作者的“对手”,明确作者所对话的理论,用精简的一句或两句话抓住作者的核心观点,并思考作者所进行的论证是否能够说服自己。同时,老师也反复强调笔记的实用性,这便要求我们在做笔记时,需要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内化和吸收,并用自己的逻辑进行表达,如此,在下一次翻阅时,我们才能够迅速回忆起书中要旨,其也才堪称“一本有用的笔记”。在这一部分的练习中,我尝试按照老师的要求,对阅读书目的核心观点进行提炼,改变过往大范围摘抄的做法,尝试用简练的语言对分论点和经验证据进行总结,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所提炼的内容进行排布,虽然仍保留了诸多不舍删弃的内容,但比之以往,笔记思路的确清晰了很多,之后引用时,也能较快唤醒“尘封的记忆”,并定位到相应的内容,这些均受益于老师的方法与指导。第四周以后,我们的阅读进入了第二阶段,即经典理论的阅读。老师选取了当今四大主要理论流派(实质主义、形式主义、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著作作为阅读书目,具体包括恰亚诺夫的《农民经济组织》、韦伯的《法律社会学》、吉尔茨的《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以及布迪厄的《实践感》。纵使已经经过了前一阶段的训练,面对理论专著时,我仍感阅读之吃力,读完一本书并完成读书报告往往要花费四天左右。老师的著作一般在导言和结论处交代全书核心观点,每部分的论证逻辑亦十分分明,而当阅读理论专著时,陌生的理论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以及晦涩的文字表述均为阅读增加了阻碍。还记得第一次读完恰亚诺夫的《农民经济组织》时,合上书本,脑海中只飘荡着零星的几个概念,实在无法下笔成书,后续读布迪厄时,更是混沌不知所云。到交流时,才发现其实大家亦面临类似的问题。对此,老师们指出理论阅读的不同之处,即理论家并不十分重视经验证据,而更加重视观点的提炼与表达,在进行阅读时,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总结和记录作者观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内化与书写。本部分的交流环节中,老师会请笔记优秀的同学进行阅读展示和经验交流,助教老师们也会对理论进行深入讲解,四位老师讲解清晰,各有风格,这使于理论门前逡巡的我,在经过几次训练后也逐渐摸索到了理论阅读的技巧,敢于向前迈进。此外,老师也提醒大家,在阅读理论时,要时常想想这些理论对于自己有什么用处,在思考中形成问题,同时也对中国法律的发展前景进行深刻反思,寻找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七个周的交流,除了在学习上受益良多,我也获得了精神上的鼓舞与激励。研修班的录取令我激动又踌躇,能够与远隔千里重洋、只在书本专著中提及的名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是我未曾敢想过之事,当看到录取通知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大纲中严格的要求、每周一次的发言与对老师的敬畏又使我十分忐忑。然而,当第一周课程结束后,我的忐忑之情便逐渐消散。老师为人十分平易和蔼,并不因成就显著便轻视大家的发问,在讨论中,老师与大家一起思考,遇到有启发之处也不吝肯定。当课堂无人发言时,老师便会微笑着扫视大家的表情,并精准的指出,“我看某某有话要说哦”或“某某有话要说,但她还在犹豫要不要说”。课后,有同学提出我们共同的疑问,即“老师如何看出大家是否要发言”,老师一笑,表示是多年教学经验使然,且认为齐聚于此的大家都是有“真实感”的人,心思总是能从表情上显现出来的。另外,于我记忆十分深刻的是,在恰亚诺夫著作的交流课上,同学提出对于“三实”主义的疑问,助教老师请其向黄老师发问,并言“你可以一直问,问到你听懂为止”,而黄老师也并未有任何不耐,只管悉心解答,并于解释后会再次询问大家,“不知道我回答了你这个问题没有”,这种对每位学生的重视与谦和而不吝施教的态度也令我十分感动。此外,老师认真审阅每位同学的笔记,即便是后四周不由老师主导的理论阅读交流课,老师也能够快速指出每位同学笔记的优缺点,在恰亚诺夫专著的阅读课结束后,老师竟特寄邮件给我,表达对我梳理分享恰氏学术背景的肯定,这一鼓励亦使我至今难忘。但最令我触动的仍是黄老师对于学术理想的坚持,在黄老师与助教老师们的交流中,老师纯粹的学术精神与对研究方法前景的坚信都令我看到了一位学者优秀的学术品格,老师对待学术认真的态度也将成为我日后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在此由衷地向诸位老师表示感谢!另外,通过研修班,我也结识了七位优秀的同学,共同的学术兴趣令大家相聚于此,课堂上大家认真思考与积极求知的态度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分享的读书经验也使我有机会了解到大家的思维过程,从中我亦收获良多。
时光转瞬,未曾想临近毕业的我竟仍能够有机会享受将近两个月纯粹而奢侈的读书时光,这段经历于我而言十分宝贵,它给予了踯躅前路的我勇气与信心,也使我坚定了目标与方向。“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十分有幸与大家在此相逢,也祝愿诸位前程似锦!最后,再次向黄老师与诸位助教老师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王婧蓉
壬寅年冬月夜于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