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班的实践感与真实感
刘嘉琪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第一次知道黄宗智老师,是我的导师周黎安老师在课上讲到我国小农经济的内卷化现象,我才知道现如今广为流传的“内卷”一词的出处原来是这样一个背景。当时内心还在打趣,黄老师是否知道自己学术成果中的用语已经演变为一个流行用语了呢?后来周老师在授课时多次介绍过黄宗智老师所提倡的“从经验中构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经验中去”的研究理念和二位老师的隔空对话,并将黄老师的部分著作作为课程推荐阅读书目,因此很久之前我便对黄宗智老师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更是对我导师的这位志趣相投的神交好友充满好奇。看到本次课程的报名通知后,我仔细阅读了课程大纲,认为课程与我的学术研究兴趣高度一致,便毫不犹豫决定申请。现在想来还觉得十分幸运,感谢黄老师选择了我们八人,组成了这个研修班的学术共同体,度过了紧张、充实而难忘的七周时光。
课程内容分为两大板块,第一大板块是阅读黄宗智老师的专著,第二大板块是理论书籍,主要涉及实质主义(恰亚诺夫)、形式主义(韦伯)、后现代主义(吉尔茨、萨义德)和马克思主义(布迪厄)这四大理论流派。在黄老师的专著中,我选择了《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和《超越左右:从实践历史探寻中国农村发展之路》这三本书。黄老师在专著的写作当中,充分展示了他如何在每个具体论题上与经典理论对话、如何寻找构建新理论的立足点、如何将庞杂丰富的史实资料运用于理论构建、如何将提炼的理论反过来在经验事实中进行印证,从而得出令读者信服的结论。黄老师非常善于从庞杂的历史资料摘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从中提炼概括出我国农村经济的整体轮廓,并在逻辑推演的层层递进中举出能够支持自身观点的代表性案例,同时让我这样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读者对村庄耕作图景有了更加具象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黄老师“在理论与经验之间来回穿梭”的研究范式的深入理解,这对未来我开展自己的学术研究大有裨益。而进入理论阅读则是更加具有挑战性的环节。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本课程要求的理论专著我几乎都不熟悉,部分理论在之前也只是了解个大概,在晦涩难懂的理论阐述中抓住核心并总结出来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在第一周理论阅读之后,黄老师在课上指导我们,理论书籍的阅读方法应该重在寻找主线逻辑链条,时常跳出来去思考作者这个部分的用意何在,将其核心观点掌握之后要应用到我国实际情况,看是否能在现实经验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而且经典理论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对今天的我们有借鉴性,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有选择地吸收和采用。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之下,接下来三周的理论阅读过程则顺畅了许多。我认为,这种对经典的批判性阅读和对实践感一以贯之的坚持,是超越学科界限的学术基本之所在,也是黄老师传递给我们最宝贵的学术精神。
在方法论上,我印象最深刻的两点,也是黄老师反复强调的两点——精确的阅读笔记和注重真实感的学术研究。精确高效是阅读专著和写作笔记的原则。写读书笔记的原因在于“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能够帮我们加深对一本书核心内容的记忆,并且在将来需要用到时方便查找和回忆。精确的笔记要求简短,这就会要求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时强迫自己对其重要与不重要的论点进行取舍,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消化、抓住关联和建构体系,抓住最核心的论点,从而达到对这本书更深一层的掌握,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效的读书。而追求学术研究中的“真实感”,则要求我们带着问题意识去学习理论,思考现有理论对自己做的研究有什么可以借鉴之处,重要的是要看到其与现实有何不相符之处,要从理论和现实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和张力出发,思考怎样修改、取舍、推进或延伸理论,或者怎样建构新的能够联系经验证据的理论。只有不断反思现有理论的不足,并结合现实的经验证据,才能够发展出具有真实感的新理论。不论是精确的阅读还是具有真实感的研究,都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责任感,要做对得起自己、经得起检验的、真正有价值和贡献的学术探索。
在课程的内容之外,黄老师修身律己的学术精神也让我佩服不已并深感惭愧。黄老师将自己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都奉献给了中国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社会科学领域广泛使用的基础概念。在构建自己的理论大厦之余,还不忘提携年青一代学者,勉励大家能在各自的领域内勤恳耕耘、有所建树。年过八十的黄老师每周五清晨三点起床为我们授课,提前一天完整阅读我们每个人的读书笔记并给出评价与标记,上课时带领着我们不断深入一本专著的核心思想并进行多方面的拓展,这样的言传身教让我默默也在心中竖起了一座灯塔,希望未来自己到八十岁时,也依然能够拥有黄老师这样的能力与情怀,将自己的所学所思传承给下一代学者,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贡献个人之力。
由于疫情原因,非常遗憾本次课程只能在线上开展,而我也几乎习惯了每周五准时坐在三楼办公区开启当晚的讨论。我们八个人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每次课上都可以感受到大家对同一个问题切入点的不同和互相之间思维的碰撞。七周的课程很快便进入尾声,因为刘建和我二人同校,所以便相约最后一节课一起上,也算是小小地弥补只能隔着屏幕与老师和各位同学相见的遗憾。当课程最后黄老师点击结束会议的一瞬间,刘建和我两人面面相觑,半晌才反应过来:“结束了?”美好的时光总是显得格外短暂,但我想曾经我们共同读过的文字、讨论过的想法和探索过的理论,将会伴随着每个人沿着自己的学术之路继续前行。期待阴霾散去、春暖花开之时,能和黄老师、各位助教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人大门口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共话学术中的苦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