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锤炼之旅
李尚阳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生
硕士时,在刘昶老师的课堂上学习过黄宗智教授和白凯教授的专著,心生崇拜。后来又拜读了黄老师的法律史系列作品,在结合自己手上的经验材料后,如获至宝。当看到“社会、经济与法律:历史与理论”研修班消息时,怀着惴惴不安害怕选不上的心情报了名,感谢被接纳。由于疫情的原因,2021年的研修班改为线上模式,虽然没有当面见到黄宗智教授和各位同学,但大家的交流和学习的热情不减。
我们先用三周时间学习了黄教授的法律史著作《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和经济史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超越左右:从实践历史探寻中国农村发展出路》。每一周在经济史和法律史中挑选一本写读书笔记并按时上交。黄老师要求我们在笔记开头必须用一句话或一两段话归纳本书的核心内容和观点,并找到这本书理论对话的主要对手是谁。再用三四段总结次级观点,最后思考作者说服你了吗?每次写读书笔记,我会先看导论和结论章节,一般情况下,一本书的核心观点,作者会在导论和结语处归纳。而找到本书主要的理论敌手或对话对象,可以帮助我们清楚这本书的学术位置和主要贡献,能更进一步理解这本书的核心议题。每章阅读我都会标注该章节的核心句子和重要论点,然后合上书自己默默梳理一遍,当逻辑厘清并过脑过心后,再落笔成文。最后我才会根据笔记归纳本书的核心,倒回去组织读书笔记的开头部分。归纳真是一个非常锤炼思维的过程。有时写完笔记我会回看一遍导论和结论,再检视一遍自己的理解(当然,在第二部分理论学习时,我遇到经济史生疏和不太理解的书,能阅读完该书交上作业都是一件困难又吃力的事情,没有了回看的时间)。我现已进入了博论写作阶段,常常学习和观察杰出的学者是如何思考和如何行文的,黄老师的著作就是值得学习的优秀典范。不但史料详实,行文逻辑结构清晰,其各个论点和采用的理论及关怀和思考都非常清晰地呈现于读者。读者不会在书本充盈的知识点里迷失。加上老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中、英本读起来都非常畅快。让读者享受阅读,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本事。
第二部分理论学习阶段,主要集中于阅读当今学术界影响力颇大的四大流派作品:实质主义的代表著作是恰亚诺夫的《农民经济组织》;形式主义著作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分别是吉尔茨的《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还有布迪厄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的作品《实践感》。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阅读《法律社会学》一书,笔记拿到了两星三加。韦伯的理论构建的能力及其贡献确实惊世骇俗,但其全书实则在言明和号召:现代法律的发展方向应像现代西方大陆法律那般——是形式理性的。且他认为奠基于法学专门教育的法律阶段,除了西方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地方能够完全达到,包括中国。如若我们全然顺着他的思路,自然会走向西方文化霸权之陷阱。就其书本第五、六章关于中国法律体系的分析而言,不难看出,中国的司法实践实则并非如此,也并不会如此简单。单纯的理论分析不结合与实践分析,难以还原真实的中国法律史。而形式主义的思维又常常根植和固化于人的脑海中。而黄老师就强调我们应走出韦伯的形式主义和实体主义法及理性和非理性这样的非此即彼、两极对立的命题中争辩的陷阱,要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我阅读《农民经济组织》最为吃力,因为对经济史知识比较生疏。加上有的作品存在翻译问题或后人整理的问题,对于理论知识把握不深的我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我的笔记水平也是大起大落,时差时好。但经过老师的点播和详细分析,豁然开朗,醍醐灌顶。我们的每一篇笔记黄老师都会阅读和批阅再返回给我们。对照笔记批阅,就清晰明了哪里抓住了重点,哪里又不得要领需重读和反思。在课堂上,老师会让本周笔记优秀的同学分享他们的心得,学习之后便知晓了自己本周笔记的不足之处及忽视或没抓住的内容,来自不同学科的我们思维不尽相同,这种跨学科的讨论亦颇有助益。讨论时,我们偶尔会有一些“幼稚”发言,老师从不讥笑,而是循循善诱,一点点地分析理论背后的逻辑,让大家跳出固有之思维,他缜密的思维和清晰准确的表达令人叹服。他提倡我们将所学之理论视作问题,而非答案,尤其强调“连接理论和经验”。经过这样的锤炼,我们阅读时很注重作者是如何将前人理论和其经验结合的,也反思自己在做研究时又是否做到。
除了学术的锤炼,这亦是精神之锤炼之旅。我们课程任务不小,我每周起码要花三天半的时间阅读和写笔记。原来我很少读完一本书专门再写一篇笔记,而是边读边勾勾画画,书虽读了,没多久就渐渐忘却,最后只剩模糊印象,还得拾回来再看看。现在翻看自己的一个半月前笔记就能很快想起来,也方便日后温故知新。这种较好的阅读习惯和认真精神让我在今后的阅读中也会受益。同学的认真精神也影响着我,看到本周笔记优秀的同学总希望自己下一次笔记也能认真对待有所获。这不是“内卷”,是因为认真是做学问最基本却必备的素养,积极的集体里成员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有一群乐于分享、品学兼优的伙伴一起督促彼此进步是件快乐的事情。当然,黄宗智教授的精神最影响我们。老师年逾古稀,依然心系天下,对学问满腔热情,笔耕不辍,孜孜不倦讨论学问,默默为学术无私耕耘,关心后辈成长。这种大学问者之风范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深深砥砺我们。作为后辈更不能偷懒,一定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