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黄宗智教授研修班课程总结
陆兵哲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一年级
我第一次接触黄宗智老师的作品是大四时拜读《华北》一书,那时候我就被黄老师书中史实分析与理论反思的紧密衔接所吸引。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一直不太喜欢读史学作品,然而这本《华北》中清晰的理论对话让我感觉它摆脱了其他史学研究的枯燥,变得充满灵气。于是,它让我一个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读得酣畅淋漓、十分过瘾,由此我也热爱上了黄老师的治学思路。顺理成章地,我之后买来了黄老师的“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和“清代以来民事法律的表达与实践”两个系列一一拜读。在很大程度上,黄老师著作中经验与理论的衔接、进行理论对话的方式,成为了我在进行学术思考与写作中的指引。从那时起,我书架上最顺手的位置一直摆放着两本书:一本是威廉·怀特的《街角社会》,在我每次开始田野调查前不知从何处下手时,就会抽出来读一读它的“后记”;另一本则是黄老师的《长江》一书(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理论对话工作比《华北》还要清晰),在我苦恼于如何组织材料和准备理论时,就会抽出来读一读它的“导言”。
2019年,我从微信公众号上第一次得知了黄宗智老师的“社会、经济与法律:历史与理论”研修班。当时这引起了我极大的渴望,和舍友相约一同报名。然而由于学校的暑期实践和导师调研安排,我最后无奈作罢,而舍友则被顺利选拔进入并完成学习。对于这个遗憾,当时我注意到这个研修班已经开展十多年,便安慰自己以后还会再举行。谁料一场疫情打乱了所有的节奏,第二年研修班竟然真的没有举办。然而庆幸的是,2021年春天,我在公众号上第二次看到了报名通知。于是我兴奋地重新精读了最喜欢的《长江》一书,认真地写了一份读书报告,修改多次后最终提交了上去。过了几天,我收到录取通知邮件,这让我开心了好几天。
8月13日,研修班在线上正式开课,巨大的阅读压力也随之而来。从这一天起,我的暑假模式固定为了每天上午读该研修班的阅读书目(周三上午则为写读书笔记),下午和晚上进行自己的其他学业任务。于是,我每周总计有三天半的时间(7个半天)花在这个研修班上。这个工作量在暑假里还算轻松,但9月开学后我就开始感到了巨大的时间压力,以至于作为一年级入学新生的我竟然没有出席系里的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结束后,导师(在典礼上刚刚以副系主任身份发言完毕)问我为什么没有参加开学典礼,我只能如实回答在赶时间读黄教授研修班的阅读书目。导师听罢只说道:“好吧,但这种正式场合以后还是要参加的。”他这句话的明显语气缓和许多,以至于我斗胆揣度他可能对我的回答还感到了一丝欣慰吧。
尽管研修班给我带来了较大的阅读压力,但直到最后结课时,我依然发自内心地不舍得。这首先因为听黄老师讲课、跟他交流讨论,让我真切体会到了如沐春风的感觉。作为一个世界级学者,面对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黄老师却丝毫没表现出身份差距带来的距离感。每次课上,黄老师都是毫无保留地将毕生的学术思考为同学们分条缕析地和盘托出,又极富耐心地听我们幼稚粗糙的学术模仿,而且最后还特别真诚地鼓励我们。课上,在我们发表自己的阅读体会后,黄老师经常对发言同学和蔼地说一句“你的想法很好啊”或者“你的进步很明显啊”,甚至用一句“你的发言给我很大启发”作为他接下来发言的开场白,最后还不忘加一句“谢谢你啊,XX同学”。这样的谦和君子之态,让我们学生在崇拜之余又倍感亲切。当然,让我对这门课深为珍惜的,除了黄老师的春风化雨之外,还有黄老师在智识方面给我带来的醍醐灌顶之感。黄老师在研究中精彩的理论对话和经验—理论的衔接,我在上课前从著作中早已领略。然而,这门课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黄老师在研究中强调的“超越左右”的意涵。课上,老师通过对各种理论流派的讨论,教诲我们去警惕“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区别。这让我在脑海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或者说绷紧了一根弦,即研究当然要联系理论,但要警惕意识形态化的理论给我们造成的认知障碍。只有在考察历史和现实中不断回访理论、同时在对理论的反思中不断比照现实,才能找到摆脱意识形态之争的、更可能接近真实的逻辑线索。尽管做到这点很难,但这一定是我在这门课上最大的收获。
黄老师的研修班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方面是发现了自己的一点长处。很荣幸的是,黄老师说我对理论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在这七次课上,老师有5次让我读自己的读书笔记,并在点评时候常常提到我对理论的综合处理,以及对著作中理论对话的提炼,是值得其他同学学习的。关于这一点,我先前并未意识到。但老师点出后,我回想到自己在写作时候确实喜欢在文献综述方面作较多投入。但另一方面,我也发现了自己的明显缺点,那就是疏于对经验材料的挖掘,难以扎进经验材料中细致反思并完成经验—理论的衔接。或者说,我基于经验材料而对理论展开的“改组、运用”常常不足。这对我最大的危害是让我容易迷失在理论当中,甚至直接用西方理论概念套用中国现实,而这显然是学术研究的大忌。我希望今后能真正领悟消化黄老师在研修班上所讲“实践历史”中“经验—理论—经验”的研究思路,纠正我的缺点。
总之,不论是智识的成长上,还是对老师的感情上,研修班都让我难忘不舍、倍感珍惜。在7月初的报名申请表上,我提及自己曾在黄老师关于阅读方法的短文中学到了写读书报告的习惯,并提及当时我已经积累了66篇读书报告。而在10月末的今天,这数字增长到了79篇。我会继续坚持下去,当是延续黄老师这场研修班对我的提携教诲。而黄老师的课堂对我更加深刻长远的、目前尚未感知到的学术影响,我想也会在我以后的学术成长当中,一点点被我惊喜地发现吧。
最后,向黄宗智老师表达我最最诚挚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