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求真的学术经历——2021年研修班课程总结
马国琛 河北法学法学院硕士生
黄老师课程的要求是读书笔记要将一本书最核心的中心论点准确的概括出来,对于本篇感想和总结来说,中心论点应该就是真实感与扎实研究两个概念。
本篇总结将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撰写,从课程的申请到课程前后两部分个人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经历;第二部分将围绕课程进行焦距和叙述,总结个人在课程中的收获与遗憾。中间的内容不可避免的有重复的部分,如此安排只是希望将自己在结课后脑子里的千言万语尽可能的表达出来。
一、申请、三卷本以及理论阅读
缘起:在研究生复试前,曾阅读到黄老师法学研究的正义体系一书,现实的真实感与研究工作的扎实感使得从那之后,不论是在复试面试过程中还是入学后课程的作业上,都产生了一种对现实状况进行初步描述的意识。而真正了解这门课程是在入手那本实践社会科学研究指南一书之后,能够亲历黄宗智先生课堂的机会对我来说诱惑极大,但是历年学员的优秀素质也让我对自己能否申请成功有强烈的怀疑。在向同参加过课程的李红英老师取经之后,我也尝试按照大纲要求提交了法律史三卷本中《过去与现在》一书的读书笔记。非常荣幸,没几天便收到了黄老师决定录取的邮件。
关于课程:因为疫情原因,今年的课程全程在线上进行,一个多月的课程下来也有了数万字的笔记,甚至对于日常喜欢宅起来的我来说,似乎还是一大利好,事实上我也比想象中参与课程更加的投入。正如课程的大纲所言,前三周的笔记自由选择黄老师的经济史与法律史三卷本,第一部分的阅读我每次课的读书笔记都上了万字,撰写方法也选择了最基础的,提炼中心论点然后分章节总结的形式。黄老师在前几节课认可了两种笔记,第一种评价是优秀的陆兵哲师兄所撰写的,能够达到发表水平书评形式的读书笔记;第二种是扎实做到提炼中心论点与分章精准概括形式的读书笔记。对这两种做到优秀的笔记黄老师的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并且特别强调读书笔记是自己一生的学术资源与积累,如果写出可靠的读书笔记那么日后用到这本书的时候便完全可以依赖自己的笔记。
进入理论阅读的四周之后,一方面由于难度的上升,另一方面是自己也有意的将自己的读书笔记进行精炼和缩短篇幅,所以这个阶段的读书笔记终于不是吓人的万字了。在这部分的学习中,黄老师讲解了每位理论家的优势与局限所在。纵观后四周的经历,对我来说阅读最不顺利是韦伯与后现代两大流派,对韦伯的理解只是过分的关注到了理想类型,对后现代的理解则完全理不出头绪。在上课的时候,黄老师提到韦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一方面提出了他的理想类型,另一方面他所掌握的经验证据对他的理想类型在某些地方有所冲突,追求普世化的理论与广泛详实的事实材料之间出现了张力,这样一种研究使得他的理论更具有说服力,显得更加伟大;但是韦伯的缺陷一方面在于将形式理性的法律认为是最完美的形式,一方面又将中国打上了“卡迪司法”的标签,这其实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对于后现代来说,要看到他们有创见性的一部分,也就是看到了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层面的帝国主义,但是他们也遵循了西方的理论传统,在看到问题之后也将自身的理论进行形式上的打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于是同新自由主义一样,后现代也失去了对历史真实的肯定,甚至认为世界就等同于话语或是地方性知识。黄老师言及至此,我坐在屏幕前恍然大悟,对经验材料与理论对话这种方式方才有了直观的感受。
二、真实感与扎实的研究追求
(一)阅读方法与读书笔记的撰写
课程大纲中的那几句话其实就是阅读方法与读书笔记撰写非常精准的概括。黄老师在课程中提到了对学术专著阅读进行作业的三种程度,认识,控制以及为我所用。其中课程要求的那种精准提炼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总结经验证据,写出扎实可靠的读书笔记是第二和第三个层面的要求,某一领域大概有30-50本专著需要如此进行作业。而且这种专著本身在撰写的时候,作者也会努力去突出其中心论点。做到这一步之后,黄老师还要求我们回答作者有没有说服你,如果你来做这样的研究会怎样安排。在后两周的时候,会让我们着重谈该周的理论与自己的研究能够建立什么样的连接,自己是否对它有所保留。黄老师也交代了自己心底里深层的问题意识,也就是到底哪种理论能够真正认识中国,例如在认识中国农业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的农户同时具有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双重属性,恰亚诺夫在这一点上启发是最大的。而如果从那种“会计学”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出发则很可能看不到真实情况中农业家庭所具有消费的一面。
另外,准确提炼专著的中心论点也离不开对理论对手的精准识别与表达。摸不到头脑的后现代流派一周便是没有找到该流派所对立的理论对手其实是科学上的实证主义,看不到这一点也自然看不到后现代流派真正的弊端所在,也就是和其对手一样都不关注真实到底如何。和实证主义不同的是后现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否定了人类可能的真实认识。
(二)研究立场与研究方法
对我来说,参加这次课程最大的收获与最大的遗憾都来自于这个部分。最大的收获是对贯穿了课程全程的真实感与扎实研究两大概念的认知与学习。黄老师提到过,在理论阅读与学术研究中,自己要对结论与经验证据的说服力有所判断,要有一定历史感与真实感的追求。除开前文提到对中国农业认识的例子之外,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对本学科认识方式的转变:如果认识不到中国的调解则不可能准确认识中国的法律,所以黄老师在后期采用了正义体系这样一个概念去认识中国法律,法律体系等概念都无法涵盖源自中华法系时期一以贯之的实用道德主义,也无法认识到当代中国其实是一个由法律移植与法律实践构成的主体性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的有机体,这样一种结论符合了我们日常对于中国法律最直观的感受。而我们所接受最经典的法学教育的表达,没有对理性人还是道德人的预设进行区分与反思,也就无法对二元对立的演绎逻辑进行反思。
这种真实感之所以可能,和扎实的学术研究不能分开。正义体系命题的做出来源于扎实的经验研究,黄老师提倡从一手材料中提炼出新的概念与中层理论,再同现有理论进行对话,最终形成同时具有回顾与前瞻两个面向的研究。从这种进路出发便有了精彩的第三领域、表达与实践以及实用道德主义。甚至在最后一次课的时候,黄老师曾对金扬扬师姐提到,如果能够做出对贫困人口或是非正规经济的规模真正精准和有说服力的成果,这时候甚至都不太需要理论。经过这样工作所形成的成果和结论,恐怕不是一句“笔者认为”就能够形成对话,甚至所谓的“笔者”会自卑的将这样结论说服力归结于其他领域的背书。
在这个部分所收获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三言两语能够表达完全的。但是对我来说遗憾很可能比收获要令人值得注意的多。这次课程中我并没有拿出成型或者成熟思考的研究,优秀的同班同学们在最后两周都能结合自己的研究同黄老师与大家进行分享,而我则只能埋头打字记录,无法真正将课程的收获进行第一时间的上手。但是黄老师所提倡的这种一杆子插到底,具有真实感与历史感的扎实研究,使我在课程结束后的这段时间又回过头对自己选题所做的一些工作进行了反思与回顾,深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比较惊喜的发现自己已经意识到过去曾陷入了成为某一理论信徒的困境之中。正如本节课的助教赵珊师姐在最后说道,这节课的收获很可能在很久以后都会有所意识,那时便会感叹:原来这是我在那个时候学到的。
(三)关于黄宗智教授
辛佳颐师姐在课程中总结了美国汉学三代研究的主要进路,其中第一代研究以费正清教授为代表,主要方法与历史材料的选取多关注官方,主要是官方史的研究;第二代是结合了社会学理论的汉学研究,代表人物与成果便是孔飞力教授;第三代汉学研究相较于第一代来说,更注重对社会基层的研究,更多跨学科与综合性的研究,黄宗智教授的研究便是第三代汉学的代表。虽然在课程前阅读过不少黄老师的文章,但是在课上听到先生对自己的研究经历、心底的问题意识娓娓道来的时候仍然不时有震撼之感。特别是在意识形态化的世界中,如何追求真实,黄老师指出并实践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即进行实践的概括与澄清运作机制的概括。
对黄老师课堂的直观感受便是知识的密度极大,仿佛每一分钟都十分珍贵。不过黄先生的讲授十分清楚,以至于课堂上不论是记录笔记还是对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都没有想象中的紧迫感,另外黄老师在介绍自己的问题意识与想法的时候十分坦诚,自己的情感、对中国底层的关切都娓娓道来。我们和黄老师中间可能差了几代人,但是作为师长的黄老师和我们丝毫没有距离感;课堂上的讲解清晰又坦诚,读书笔记对每一句话的批阅都极其负责,在感激能够获得先生言传身教的同时又对自身能力不足以及读书笔记的粗劣产生了愧疚之情。在课程内容之外黄老师同样践行了扎实的治学态度,这样的收获对我来说可能更是未来乃至一生的宝贵资源。
(四)关于同学
研修班的同学们来自于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特别是陆兵哲师兄,黄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特别介绍了陆师兄在两年中按照课程要求那样撰写了六十多篇读书笔记。在课程中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们不断分享自己的思考与成果,这种经历在我自己学科的课堂上非常罕见。直至课程结束之时,我方才对黄老师所提及的那句,“经济学可以为法学提供问题意识”有所感悟。另外本次课程我与姚金辛、蒋秋玲同学是仅有的三位硕士生,姚金辛同学也是唯一一位以本科生的身份申请的课程,蒋秋玲同学是在课程上进步最大的同学,同龄人的优秀都是我所学习的榜样。李尚阳师姐在最后一节课的时候结了婚,走向了人生的下一阶段,在此也祝李尚阳师姐新婚快乐,学业顺利。另外要感谢助教赵珊师姐,不论是在课程的准备上还是在我们阅读陷入困境之后的鼓励上都十分负责。最后便是我在河北大学的舍友们,后三节课正值开学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复习的关键时期,但是在我上课时他们依然等待在晚上课程结束后方才回到宿舍,对我的这种无限纵容,感激不尽。
结语
今天是十月的最后一天,也是在最后一节课同黄老师约定提交这篇总结与感想的最后期限。就在敲打出这篇总结的过程中,课程中大家一同读书一起讨论的画面仍然历历在目,黄老师经常提到的真实感、精准与扎实也不时在耳边回响。这时陆兵哲师兄给我发了微信,本以为是在催促我提交这份总结,而后师兄说到其实是提交完总结后有所感触,便相互问候一下。微信群里大家也不约而同的表示,课程结束一月有余,恍如隔世。感谢黄宗智教授与同学们,这段充满理想与热爱的旅途让我记忆犹新,愿黄老师和白老师身体健康。
2021年10月31日
于信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