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乐的日子
——2021年黄宗智教授研修班学习总结
黄骏庚 中国人民大学2020级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
早在2016年,当我还是一名本科生时,就第一次听说了黄宗智老师的研修班。时至2019年,已经身在人大法学院的我,真正燃起了报名参加研修班的念头,无奈因为种种原因,申请的尝试最终还是搁置了。今年五月,研修班将在线上重新开办的消息传出,我暗想自己已经做好足够的准备,这次无论如何都要试一试。万分有幸的是,八月中旬,我终于如愿踏上这一段为期七周的旅程。
一
我抱着诸多期待来到研修班,才发现研修班的首要任务不在传授知识,而在训练撰写合格的读书笔记。这是一项看起来稀松平常、但又极为基础的训练。在第一节课上,黄老师就向我们开门见山地陈述了撰写读书笔记的两大理由,一是方便日后准确利用,二是养成随时判断观点是否具有说服力的阅读习惯。每节课前,我们都需要就当周的书目提交一篇读书笔记,黄老师则会对笔记进行细致的批阅并返回其意见。课堂的讲授也围绕大家的读书笔记展开,一般先请一两位同学朗读其笔记的要点甚至是全文,再由大家相互分享聆听后的感受与反思。
坦率来说,在我自己的阅读经验中,读书笔记是一件令人颇费脑筋的事情。虽然平日读书也不乏笔记的积累,但却一直都是盲目摸索、欠缺章法,尝试过摘抄式的、感想式的、摘要式的笔记,甚至画过思维导图,但总还是感到不得要领。不仅撰写笔记耗时很长,笔记的内容也流于零散琐碎。因此,写成一篇符合课程要求的读书笔记,构成了对我的不小挑战。最初开始尝试,不免过分执着于用一句话提炼中心论点、分清中心论点与次级论点、连接经验与理论的要求,结果把笔记写得很是死板,也费了不小力气。直到在课上听到其他同学的优秀范本,又私下讨要来加以揣摩,才知道形式不过是“皮囊”,笔记的“骨髓”还是在于准确、清晰地呈现书中主旨。黄老师也及时提点我们,鲜明地抓住全书的理论对手,才能更清晰地拎出中心论点。
令我尤其感动的是,经过前两周的摸爬滚打,我的笔记终于在第三周获得了老师的“青睐”。我自认为写得还是流于刻板、笨拙的笔记,在黄老师看来却有着清晰与简白的优点,是日后回顾时掌握全书内容的可靠凭借。犹记得黄老师反复说,课程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学会写扎实可靠的读书笔记,在一个领域内积累二三十本核心专著的笔记,可以说就基本掌握了这个领域。我这才深刻认识到,学术积累是一个按部就班、没有捷径的过程,而踏踏实实地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则是实现这种积累的正途。研修班如此看重写笔记这项笨功夫,自有其深意所在。
二
不同于前三周阅读的是黄老师自己的专著,后四周课程的重心则是四大流派(实质主义、形式主义、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料第一周阅读恰亚诺夫的《农民经济组织》,立即让对经济学一窍不通的我陷入手忙脚乱,最后勉强完工的笔记自然也不尽如人意。黄老师留意到我们对理论阅读的不适应,特别勉励我们说,从认识到掌握,再到判断和应用,往往需要对理论的反复阅读。同学依旧扎实的笔记也提醒了我,自己需要及时调整心态,静下心来捋清作者的逻辑,而不是一味地陷入对理论的畏惧当中。
然而,理论阅读的困难比我预想的要更多。第二周面对韦伯的著作,我深刻体会到课程进入了深水区。不仅《法律社会学》的文本因为翻译而倍加晦涩,而且韦伯对历史的海洋般的知识也令其论述变得庞杂且艰深。为了按时完成读书笔记,我不得不逼迫自己坚持把书读完,同时还得理出相对清楚的头绪来。彼时沉浸在读不懂但又必须读下去的“折磨”中,内心所慨叹的确实只有“痛并快乐”四字。“折磨”的状态也一直延续到了最后一周对布迪厄的《实践感》的阅读。现在回想起来,对疏于理论训练的我而言,这段硬着头皮读书的日子尤其难能可贵。经此磨练,过去对理论敬而远之的心理已经消散大半,自己也拥有了更为充足的底气,去迎接下一部“大部头”或者“硬骨头”。
在理论阅读上,黄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不仅是准确提炼中心论点,而且需要更进一步,掌握四大流派的基本优缺点,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判断。这展示了黄老师的研究的一贯特色,即拒绝将单一理论普遍化的意识形态做法,而是认识到任何理论皆有其所适用的特定经验,必须在经验中加以检验,再选择、组合出最适用的理论。这些要求对我们这群初学者来说未免显得严苛,但却也是有益且及时的提醒。因为无论是身处法学、经济学还是其他学科,如果欠缺判断能力,我们很容易就会被高深莫测的理论所捕获,而甘愿成为其“信徒”。对四大理论流派具备基本的认知,在研究中坚持以经验而非理论为最终关怀,将帮助我们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必要的反思。
三
距离课程结束已经过去整整一个月,不时还会想起黄老师在屏幕前,面带微笑端详大家的模样。实际上,在我心目中,研修班所传授的各种方法与理论,都远不及黄老师以自己为样本的言传身教来得打动人。早在第一节课上,黄老师就将自己的学术历程全盘托出,讲述了他在中西夹缝间成长所感受到的纠结,自己又如何在这种深层的情感驱动下转变了研究方向。正是怀着来自内心深处的真实困惑,黄老师哪怕已经年逾八十,仍然笔耕不辍,以不知疲倦、干劲十足的姿态,心系着中国当下最重要的现实问题。如此真诚、热情地面对学问,也让黄老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学术立场,坚持自己对真实的判断,不为学科的边界所束缚,也不为眼花缭乱的理论所蛊惑。他告诫我们:“做学问要一竿子插到底,才是真实。”
在此种堪称“人生学问打成一片”的真实感面前,身为学生的我们只能感到汗颜。课程接近尾声之时,黄老师不再纠缠于理论的枝节,而开始“逼问”我们:你真正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你有什么真实的内心困惑?我想,自己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才能予以回答。但至少从此刻起,这样的诘问会一直在我的心头盘旋,它提醒着我要更加真诚地对待自己的研究。我也深知,研修班不可能带来点石成金、脱胎换骨的效果。在未来的日子中,为每一本值得认真对待的专著撰写好读书笔记,对所有理论都抱持在经验中予以反思的态度,从事真正回答自身困惑的具有中国关怀的学问,才是研修班最大意义的达成。与黄老师和各位学友共同度过的这段痛并快乐的日子,也无疑会成为我不断从中汲取力量的源泉。
2021年10月31日
于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