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1号的晚上11点,卡在截止时间前,特别忐忑地向黄宗智老师的邮箱提交了一份读书报告和课程申请。两天之后,非常惊喜地收到了黄老师的录取信息。10月18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5,第一堂课。现在回想起来,历历在目,每个节点都特别清晰,就像是每周四凌晨2点提交读书报告,每周五早上7点从小西门骑车到人大西门一样印在了脑子里。
在两个月的读书和讨论过程中,前三周以黄老师的法律史和经济史三卷本为主,后四周则主要是各个流派的理论作品。黄老师要求严格,每周三晚之前必须提交一份当周所讨论专著的读书报告,在周五的课上,黄老师会就每个人的读书报告进行点评,并就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在第一次课后,才知道黄老师每次都会把我们提交的读书报告打印出来,并在上面做好批注,等到课后发给大家。当拿到自己的读书报告时,看到每段后面都有不同的符号,开始有些云里雾里,后来听黄老师解释才明白每种符号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现在重新翻看写过的读书报告,能够深切地体会到黄老师的用心良苦。
在研修班学习的过程中,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是,写读书报告和作读书笔记完全是两回事。相对于零散、偏摘抄或者感受的笔记,读书报告既要求立其大,也必须立其细,既要掌握核心线索和观点,也必须理清论证逻辑和支撑证据。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在读书方面的收获有三,我自己理解为“三感”:层次感、经验感、历史感。
第一,在层次感的基础上寻找真正的洞见。黄老师强调读书时抓线索,在线索之中找出核心观点和支撑核心观点的次级观点,也就是读出“层次感”。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层次感是建立在对文本足够细致的阅读和体会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作者,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同时,这种层次感的建立需要时刻关注作者与其理论对手的对话,这些集中讨论的交叉点可能是作者真正想要探讨的关键问题。在阅读和写读书报告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作者抛出了大大小小很多观点和概念,而黄老师要求必须在报告开头直接点出一本书的核心观点,这个看起来不难,但要精确地、不拖泥带水地、拒绝含混地掌握,确实是不容易。比如在写《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读书报告时,一段话不如“实用道德主义”几个字来得透彻,道德化的表达和实用性的实践既抱合又背离的意涵清晰明了。
第二,理论观点和经验证据之间的连接。在两个月的学习中,黄老师反复提醒我们,无论是阅读还是研究,都要避免一种倾向,即跳过经验直接读理论,结果一本书最后只记得其结论和观点。这要求我们时刻保持一种对经验材料的敏感性:一是对材料本身的判断,判断文本所提供的经验材料是否属实,尤其是对于历史档案材料,这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够形成这种判断力;二是材料和材料之间的连接,两类材料能否放到一起,其是否支撑同一个论点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三是经验材料是否是最后结论的有力支撑?作者为何要放入这一段材料进行论证?思考这些问题,实质上也是在还原一本书的写作和逻辑过程。同时,对于同一问题的讨论,使用不同的材料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因此,如何选择和使用能够逼近真实的材料,并通过组织使之能够有力地支撑起论点,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去学习的。
第三,认真地对待理论及背后的理论取向。从第四周开始,进入到理论阅读的阶段。在以往的阅读中,一直是沿着一位学者读,比如读福柯,从他三阶段的作品一部部啃,以此试图去把握其思想全貌和变化。而黄老师的理论读法则提供了另一条路径,即在流派上把握不同理论的立场和区别,而所谓流派,便是在核心问题上各方秉持的不同观点。而黄老师之所以选择恰亚诺夫、韦伯、吉尔兹、萨义德和布迪厄,正是因为其代表了实质主义、形式主义、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四大西方理论传统,并且四位学者之间不乏针对彼此的对话。虽然两种读理论的方法存在着差异,但其指向都是明确且一致的,即理论应当是着眼并贴近于现实生活的。因此,在阅读理论的时候,黄老师尤其提醒我们注意这些理论对于中国现实社会是否具有解释力,其真正的洞见在哪里,比如说韦伯并不常提的“实质理性”、布迪厄的“象征资本”等等。同时,只有不断汲取理论洞见,才能够打开现实,作出纵深的具有历史感的学问。总体而言,通过阅读这些理论,为我打开了一扇西方理论更为全面和总体的大门,能钻得多深,还要靠自己今后的阅读和努力。
在读书的过程中,最经常听黄老师提起的便是“求真”二字。在这些理论流派中,黄老师丝毫不掩饰对于强调从现实出发的实质主义的欣赏,并对形式化移植西方理论的做法颇有不满。正如黄老师所言,中国现实中的诸多现象都是与西方理论是相悖的,不应使用既有理论去套用甚至“修正”现实,而应当切实从实践出发,扎根中国本土,以此生产新的理论和洞见,这也正是黄老师一直提倡的“实践社会科学”的旨趣所在。
两个月的日子里,实打实地跟黄老师学了很多,不仅仅是读书,还有为人。第一次见黄老师的时候,老师精神矍铄,头脑清晰,一点也看不出已经是80岁的年纪。从2005年开始,黄老师一直穿梭在中国和美国,为国内学子授课,今年已经是第15年了。和黄老师接触,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他对于国内社会科学、社会问题乃至中国社会将何去何从的关心,他时刻惦念着中国,也时刻惦念着国内的年轻人。他鼓励大家研究大问题,研究真问题,别浮躁,老老实实读书,老老实实做学问,甚至自掏腰包鼓励年轻学者创作有分量的专著。在课上黄老师有时候会忆起自己的导师萧公权先生,在今天,黄老师继续把学问的手艺传给晚辈和后生。他告诉我们,马上要出一本指南书,等到自己教不动的时候,大家可以拿着这本书来念,这份赤子真心真的特别让人感动。
感谢黄老师,感谢研修班的朋友们。会永远记得黄老师用来提神的那杯可乐,也不会忘记每次下课之后大家一起开心地吃饭讨论。希望我们能够勇猛精进,不负所望。
2019年12月31日 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张文军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