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的时光,因短暂而珍贵。
从7月份提交研修班申请书后等待录取结果的忐忑和焦虑,再到8月份收到黄宗智老师邮件时激动和兴奋,又到10月份上课时因老师的高标准和同学们的优秀而时常感到压力和紧张,最后到11月结课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而感到幸运和满足。一路走来,不断的认清自我,提高自我。
通过2019年黄宗智研修班的学习,我想说三点收获:
一、学业
作为一名农业经济学专业背景的学生,黄宗智老师《华北》和《长江》的两本书一直被颂为经典。每当我与书中观点有所共鸣时,总让我不禁点头称赞。一本好书总是能架起读者和作者的思想桥梁。而如若能与书中作者面对面交流,更为此生幸事。
我至今还记得入选研修班的邮件中,黄老师写道:“各位同学,这几天仔细看了大家发来的申请材料,此届优秀(和相当高度专业化)的申请学生特别多,遴选要比过去要严格。” 收到的邮件的我,当时感到非常自豪(上课之后才发现同班同学才是当之无愧的优秀,自己还需努力)。
在研修班的学习中,我的读书笔记总是不得要领,不够聚焦也不够精准。前两次课,我虽然认真阅读书中内容,却忽视了书中的全貌;洋洋洒洒的写了近万字的读书笔记,真正内化和理解的却很少。总显得,有些“形式主义”的卖弄刻苦。但我仔细想想,其实也不是,关键是方法不对,没有过系统训练。因而,与其他同学相比,我确实起步较晚。黄老师肯定发现我这儿是个“重灾区”,所以前一两次课总是点评我的问题,让我认真倾听别人是如何写的,再仔细品悟我和他人读书笔记的差距。黄老师说:“晓婷你肯定是个好学生,但是不能一头扎进书的内容里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老师第一个教我的是学会“提炼中心论点”,不能过于碎片化。反思自己在读书时,常把一些以前不知的新观点全部视为宝藏地摘录下来,却分不清主次、不懂取舍,便会因杂乱而有失精准。
说实话,那次上课之后自己比较沮丧,感觉自己都读到博士了还不会读书,有点丢人。但,丢人怎么办呢?我想:只要不一直丢人就行,要允许成长有个过程。回去好好读书,认真练习,虚心向他人请教,这都是比较正确的选择。我很感谢褚刚师兄和刘琦、云霄给了我很多帮助。我的第三篇读书笔记终于有了些许进步。虽然进步不大,但黄老师还是给了我充分的认可,让我深感鼓舞。
除了提炼中心论点,黄老师告诉我们,还需要找到书中“理论的对手”。比如,黄老师的左右对手就是马克思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通过解读他人理论,才能更好的让读者明白自己的理论边界和创新之处。
第三,就是实践和理论的对话。从理论中的问题出发,在历史和实践中验证,然后再审视理论。这有别于新自由主义的思维方式,先有一套严格的模型设计和理论构建,然后用此嵌套和解释每一个事实,如有偏差和悖论则更倾向于改变实践的方向去迎合理论。在这种逻辑下,我们所得到的是否还是真实?有待深思。
自己从本科一直接受经济学思维训练,在反观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和在农村农民微观具体实践中,却不免发现其中的诸多悖论。黄老师在课上曾说过,“中国是个大写的悖论”。那么,怎么认清悖论,求真求实地看清事物的真实面目呢?
通过在研修班阅读相关书籍,我们逐渐有了更广阔、更多维、更具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此”也看到“彼”,看到具体也看到抽象,看到真实也看到虚假。比如,萨伊德在《东方学》中指出:“它不仅是对基本的地域划分(世界由东方和西方两大不平等的部分组成),而且是对整个‘利益’体系的一种精心谋划——它通过学术发现、语言重构、心理分析、自然描述或社会描述将这利益体系创造出来,并且使其得以维持下去;它本身就是,而不是表达了对一个与自己显然不同的(或新异的、替代性的)世界进行理解——在某些情况下是控制、操纵、其至吞并的愿望或意图。”
试想,如果我们不去实践,不接触事实,就很可能一直困于某种人、某个意识形态或某个理论的套子里面,且全然不知。当一个人处于无知,甚或是坚信所处“套子”的“真实”并为其摇旗呐喊时,不免在某种层面显得如此空洞、荒诞甚至可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实践出真知,才能让我们避免被他人思想或者主流意识形态所牵制,而保有我们自身独立的判断和思考。
此外,老师对于读书笔记的第四点要求,就是“精准”和“创新”。小到措辞造句,大到段落逻辑、章节安排,都自有作者的心意。在精准表述原书作者的观点后,黄老师提出:“如果你们写书,你们会怎么做?”换言之,再去复盘作者的章节字句安排,把自己当成作者再去反思现有的内容是否合理。也就是,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可以消化、可以使用、可以创造。
借此,黄老师所提读书的4个要点已基本阐述,即概括中心论点、找到理论敌手、实践资料与理论的使用和互证,以及从作者的角度再去思考全书进行改进和创新。
二、友情
来研修班的第二大收获,就是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和大家可能接触的比较早些。当时有外地的同学要来北京租房子,加了我的微信问些人大周边的情况。可以说,我们的小团体首先是在线上的“微信群”相聚的。而线下的交流,是第一堂研修课后,我们这些“人大土著”组织大家第一次聚餐。有同学说,“郭老师付账,晓婷张罗,像极了班长和团支书。”
于是,每周五课后聚餐,就成了我们班的传统。大家在饭桌上,说说学习的心得与压力,互相学习、互相探讨。
虽然大家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是之间的友情都很深厚。研修班人数也不多,但很团结、很温暖。有两个事让我记忆深刻,一个是黄老师要回美国,大家策划聚会。文军提议今年是黄老师80大寿,咱们买个蛋糕。大家纷纷附议。因此,我们有了一个特别团圆的记忆。此外,11月29日研修班结课,特别幸运的是赶上我25岁生日。大家下了课去聚餐连给我过了生日,博文、琦琦和瑞剑他们还给我买了礼物,让我特别感动。也许怕以后见一面很难,我们互相都说了很多很多…结课后,不免又要别离,但大家都对未来充满希望,希望我们这些人在各自专业、各个领域都能尽量顺利,有所收获,有所成就,把黄宗智老师的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
三、自己
我真的很幸运有这次进入研修班学习的机会。黄老师治学的严谨,为人的和蔼,让吾辈深深敬仰。我很感谢研修班上,黄老师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学生,每份读书笔记都仔细阅读、认真批阅,而后切中要害指点出我们的问题。反思“碎片化”的问题,如果自己想要的太多,或不懂拒绝和取舍,便容易被外物牵着走,最终迷失自我的方向。读书如此,做人亦是如此。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就如当下博士阶段的学习,是否也是碎片化的?是否真正踏实读书了?是否把太多精力放在了不必要的事情?又该如何把研修班所学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我都需要认真思考。
在2019-2020年辞旧迎新之际,研修班的“结课”,并非标志我们学业有成,而恰恰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说了很多感谢,也有很多希望!
杨晓婷
2019年12月29日
(杨晓婷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