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单是从这门课程的大纲来看,“社会、经济与法律:历史与理论”就有足够的吸引力,大牛老师的课程,以及一周一篇读书报告的训练,这些都非常非常具有吸引力。
但是,当真正成为研究班中的一员后,会发现这门课程所提供的不仅仅是这些,相比这段经历,“课程”这一词汇稍显狭窄了一些,在很多方面,研修班的学习经历都迥异于惯常的大学课程模式,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体验”或许更为恰当,这种体验让我们迅速把握了基本的读书要领和研究方法要领,然而,学习研究技巧的培养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有学术素养的培养,以及那些潜移默化的知识。这些知识也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获得,现在我们还不理解,可能多年之后才会懂得,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烙上了“黄宗智主义”的印记,但我们都很庆幸拥有这样的属性。
读书本身就是很痛苦的过程,尤其是面对那些艰涩难懂的书籍,但是这个过程却十分的享受,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吧。到最后一本《实践感》,可以称得上是折磨了,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最终以一种嬉笑怒骂的方式对待这部著作了,直到如今,我还是尚未清晰布迪厄的体系,但是一个决定是在课程结束之后还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读它,而不再局限于课程所要求的一周时间内,直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逻辑(朋友圈的状态也显示,我们好多人都默默做了这个决定)。“社会、经济与法律:历史与理论”这门课程的意义之一就是这门课如此贴合“痛并快乐着”的读书过程,很是颠覆了我对课程的认知,课程就是读书,读书就是课程,课程书目是精心设计的,并且极有分量,能让我们快速直接地理解这些书籍所代表的学派的思想,我们被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书籍并完成读书报告,但并没有把这些书籍当作一次性任务处理,课程结束之后,有些书还依然需要重新翻阅和细读,去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论证体系。在这门课程所接受的关于如何阅读的训练,更是使我受益终身,经过这种训练,才慢慢学会把书真正读成自己的。
课程的另一意义是,扩展了我知识的外延,让我能够在更宽广的角度审视我所学的经济学学科,把“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既视感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上面。我所学习和信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到底有多少现实意义?经济学的这一方面缺陷已经广受诟病,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门课程上我所增加的批判是:经过多年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教育,我不仅相信了它的逻辑体系,还相信了它的道德内含,用其所宣扬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他们的道德立场辩护,我已无力抗击其“正当性赋予”力量的裹挟。而至于为什么会如此以及如何超越?我开始学会去思考。
除此之外,这门课程不仅仅只和学习和研究有关,还有社会公正这样沉重的命题,我记得黄老师清晰地表述他认为社会公正是最为重要的,而黄老师的研究从未背离他的立场!当很多以“贫困”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论文一直在如何定义和如何计量上兜圈子时,这些论文到底能够改变什么?在改变弱势群体的境遇上这些论文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黄老师让我切身体会到了学术研究中的道义精神,对一个极有可能走上学术道路的学生来说,这一指引是最有力的。我很庆幸自己成为了研修班的一员。
2017年 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