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与法律:历史与理论”研修班课程总结
王泽宇
历时两月的研修班课程宣告结束,虽然内心几多不舍,但天下没有不散之筵席,也到了该好好总结一下的时候了。首先我必须说的是,能参加黄老师的课程,学生真心感觉幸运之至。另外,下面我想结合自己通过这次课程而体会到的对黄老师的印象,来谈谈自己在这次课程中的收获与心得。
首先是黄老师特有的治学方法。黄老师一直在向我们强调他“从经验到理论再到经验”的研究方法,也即首先要不带任何偏见、任何理论前见地阅读大量的经验材料,从经验材料中提炼出初步的结论同西方的理论进行对话,以寻找甚至创造合适的理论来解释所看到的经验材料,然后再把该理论还原到材料中去验证,看能否完全说明经验材料反映出来的状况,如果仍有欠缺的话,那就继续调整理论,以适应现实状况。这一研究方法虽然听起来似乎不甚高深,但事实上与现今大行其道的“从理论到经验再到理论”的研究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黄老师的研究方法所体现出的始终是对于现实的关注,对于现实状况的尊重,在这种研究方法中,显然只有现实才是最初的出发点和最后的终点,而基于此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切中了现实的。而后一种研究方法,也即从理论出发的研究方法,可轻易看出其关注点并不在现实,现实在这种方法中只是沦为了理论的附庸,成为了“精妙”理论的点缀,而最终研究出的所谓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过是对于理论程式的机械化套用。由此,也就引出了黄老师对于理论的看法,黄老师在课上不止一次地向我们强调,“这世上没有普世的真理,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是绝对正确的,我们必须根据经验证据对理论进行取舍。”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黄老师在讲到关于韦伯的那一节课时,也曾半开玩笑地提醒我们要警惕自己成为“韦伯研究专家”,因为若完全成为某一个理论家的信徒,那么对于经验材料的重视可能就会因此而大打折扣。但是万不可因此就认为黄老师不重视理论的掌握,事实上黄老师也一直在向我们强调“理论是核武器”,只有把经验现象从理论的高度提炼概括出来才能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并与他人进行对话。而且研修班的后面四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于四大理论流派(实体主义、形式主义、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入门掌握,老师在课上向大家反复说明了每个理论流派的核心内容、主要的论争敌手,以及如何把这些理论用于对于经验现实的解释。总之,黄老师告诉我们的,不是放弃理论,而是不迷信理论,是把理论作为理解和解释现实的工具。因为,我们要做的就是从现实出发,能够真正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而非看似华丽却华而不实的理论套用。
第二是黄老师勤奋的治学精神。黄老师作为横跨社会经济史和法律史两大研究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在这两个领域都写出了极具影响力的著作,近年来老师还在致力于把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连接起来,并持续地发表着许多具有洞见的作品。就拿这次的研修班的课程来说,前三周我们阅读的主要就是黄老师分别在这两大领域撰写的三部曲,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每次上课前都要就阅读的著作写出读书笔记,而黄老师的著作则是能够体现经验证据与概念完美连接的经典之作,这样对于初步接触老师研究方法的我们来说,掌握起来会较为顺畅。同时正如黄老师所言,作为这些著作的作者,他自然对我们的笔记是否准确,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可以更好地指出我们笔记的合理与不当之处。而说到读书笔记的写作,这可说是历届研修班的重点工作,要在一周之内将一本书较为明确的掌握,同时写出一份精确而不繁琐的笔记,对我而言,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在正式开课之后,几乎每次上完课,我就马上投入到下一本著作的阅读和写作之中,即使是这样,我每次也只能赶在最后的截止期限之前才能交上去。尤其是后几周对于理论著作进行阅读时,所面临的困难更加巨大,但是我还是努力地坚持下去,不为别的,只是觉得黄老师在自己本身工作量这么大的前提下,还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批改我们的笔记,那我们所耗费的那一点点辛苦还算什么呢?尤其是再想到黄老师给我们提过他在退休之后,每天坚持凌晨3点钟起床进行写作时,我更是打心底里十分地佩服黄老师,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真正的学者要想作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所必须付出的超于常人的努力。像黄老师在任教期间即已在社会经济史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情况下,却依然没有自满,而是继续着艰苦卓绝的付出,那更不要提像我这样初入研究领域的“菜鸟”了。所以在最后几次笔记的写作中,虽然碰到的困难也着实不少,但我还是咬牙早起,认认真真完成自己的读书笔记,毫不夸张地说,黄老师勤奋治学的研究精神,为我树立了值得终身效仿的榜样。
第三是黄老师关切现实的研究态度。其实我认为这一点与以上提到的前两点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黄老师关切现实,所以才有了其从经验材料出发的研究方法,也同样因为黄老师始终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才使得黄老师愿意倾注自己极大的精力而孜孜不倦地投入到研究中去。记得在与老师一起吃饺子时,有同学问及老师为什么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对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农民,富有如此大的研究热情时,老师曾谈到,自己很小的时候在香港时,有一次听报纸上说,上海一晚上冻死了好多老百姓,老师觉得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这种凄惨的状况怎么能让人接受,而这件事深深地印在了老师的心里,所以老师对老百姓一直都十分同情。同时再联系到老师近年在研究中对于广大农民工权益的关注,我更能理解老师内心对于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注。比如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曾多次提到劳务派遣的问题,提到这种貌似对广大劳工予以充分保护的制度背后,隐藏的对于他们的权益维护的规避和对他们不公的待遇。因此,在我看来,老师更像一个充满侠义精神的斗士,为了中国最大多数也是最为弱势的农民而“打抱不平”,只是不同于古代侠士所用的刀剑,老师所依凭的则是自己的一支笔,是自己花费巨大精力所做的扎扎实实的学术研究。而这一点其实也让我肃然起敬,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学者,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造福于百姓、造福于我们的国家。虽然我们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价值无涉和中立客观,但是我想作为研究最初动因的情感上的关切,对于支撑我们在研究中进行持续不断的艰苦付出,也起着十分大的作用。
另外,不得不说的,还有我在研修班上遇到的许多十分优秀的同学,不论是在课堂上的讨论,还是在课下同学们无私地贡献出自己的笔记,乃至我们私下的交流互动,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受益匪浅。
所以,即使在现在课程结束的今天,我的内心仍然有一种激动和自豪的感觉,因为正如上面所说,以我之疏浅才学,能亲眼见到黄老师就已经算是我大大的荣幸了,更不用说受老师教诲,蒙老师指导了。可是这一切却都实现了,在这门课上,我“认识”了黄老师,“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同仁,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课程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两月,但我想,它在我内心中刻下的印记却绝非以往的课程可比。虽然课程的进行过程是艰苦的,但是正因为这份苦,才更让人觉得珍贵,况且还有黄老师不辞辛苦的指导和教诲,有同学们互相的帮助和支持,我不禁在想人生中像这样的机会究竟能有几次?想到这里,我又想起黄老师最后一堂课告诉我们,写出了好的文章要记得交给他看,确实,心中再多的感激之情,也只有落实在扎扎实实的研究之中,才是最实在的,也是最有意义的。所以,虽然自己学识浅陋,虽然自己资质愚笨,但是,我会好好努力的,因为我已明白了何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我也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心向往之,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