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课感言
王睿
摘星星的人
如果我们现在遥望星空,在太阳系边缘蛇夫座的方位,旅行者1号正以每年3.5个天文单位的速度毫无疑虑地行进在星际空间,并终将真正地脱离太阳系,这场自1977年开始的漫长并孤独的旅途已经持续了38个年头,而且在旅行者的电池用尽后仍将继续向银河的中心驶进,永不回头地踏入无限的未知。之所以以旅行者1号开头,是因为宇宙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梦想,幼时在内蒙的草原上,抬头便可看到浩瀚的星河,父辈会告诉我们,历代英雄的祖先在其死后,都会化成一颗天空中的星星,永恒地的悬挂在天际间,用自身的光芒照亮并保护着他们的子孙。那时的我们会下意识地伸出右手,试图去抓住那一颗颗似乎近在咫尺的星星,结果当然是毫无所获,只能感受到草原上的风在手中划过,但父辈们总会在此时用肩膀高高地把我们举起,在父辈的肩膀上,星空似乎又离我近了一些,对星空的憧憬也在心中留下了清晰的烙印。长大后,逐渐知道天上的繁星,并非那些英雄祖先的化身,而是一颗颗遥远的恒星,夜晚的光芒也只是来自恒星的核聚变。但这并没有减弱我对星空的憧憬,反而加强了对星空的渴望。“去造火箭吧!”这么一个看似荒诞的想法便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造一架能够驶向金星、火星、土星乃至能够脱离第三宇宙速度,冲破太阳系的火箭,这样的设想,不止一次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不过这些设想也只是设想而已,时至今日,不要说一架真正的火箭,就是航空领域我也未曾进入过。幼时头顶的星空并未变化,变化的只是一个不断长大,未能建造成火箭,却仍怀揣着星空、宇宙憧憬的我而已。
编舟者
但星空也许并不仅仅只在我们的头顶,在我们的身后,或许亦存在着另一片星空,不同于宇宙中体积、质量不等的各式恒星,这片背后的星空,真如父辈所向我们讲述的祖先故事一般,由一个个存在过头顶上浩瀚星空下的个人所组成,这片由我们先祖所组成的星空,确实在用自身所散发的光芒照耀我们的前路并与我们同行。在这两片星空中,如果说一辈一辈的自然科学家,承担着解释那片展现宇宙星空的重任,那么对由人类所组成的这片星空的阐释则无异是一辈辈的人文学者们。而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人文学者,这些将毕生精力奉献于理解未知,并力图将这两片星空呈现给世人的探索者、先驱者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未尝不可看成是一名编舟者,而他们所编织的舟船,绝非如诺亚方舟般用于逃避灾难,而是沟通起现在的人类与过去、未来的重要中介,我贫瘠的语言表达不足以将这份看似微不足道,但实则伟大的工作充分阐释出来,所以请让我借用《编舟记》中的一段台词代替“词语的海洋浩瀚无边,辞典是那片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人类靠着这叶名为辞典的扁舟渡海,搜寻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言语,那是找到独一无二言语的奇迹。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人们的辞典,那边是《大渡海》。”词语如此,宇宙如此,历史、法律同样如此。而这叶名为《大渡海》的扁舟,不单单只是词典,亦是关于宇宙的定理公式、关于过往的史书竹简、关于社会的法典条文。对于未能以自己所造的火箭来探索宇宙星空的我而言,人类的星空对我便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这也促使我最终在去年本科毕业后,便考取了人文学科的历史硕士。
但半年来在人文学科的学习,却并未让我更加清晰地观察到这片人类星空的面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越发对如何探寻这片星空而疑惑了起来。从一堆的档案材料转向另一堆的档案材料,从一个个案转向另一个个案,在这样的过程中,过去的过程越发的清晰,但历史的面貌却有些模糊了起来,在这一群群浩海的资料中,有时甚至会感觉自己到底应该去往何处,甚至会有些记不清自己到底是从何而来。这恰如生动地描绘了一颗颗恒星的运转轨迹、体积、质量,但当我们从一颗恒星中走出时,却对更广阔的宇宙有点无所适从了,我们应该如何探索这篇人类的星空,这片星空又是从何而来,并且它未来又将演变成什么样的形态,似乎都成为了超出研究范围的问题。而面对这种不适,则又促成重返对单个恒星的研究,期待着随着恒星研究的增多,终有一天能够来回答宇宙性的问题。但往往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陷入到一种迷失或者说沉迷在单个的个体研究中,从而不再顾及那些关切未来的具有宇宙性的问题,这样的研究则变成了从一课恒星跨下另一颗恒星的简单重复,至于那更加广阔璀璨的宇宙,则渐渐地淡出了研究的视野之外。我不禁会疑问这是我想要研究的人类星空么?这样的探寻真的能从人类的星空中有所收获么?难道已知才是这片星空中恒常的问题,而未知则是一个近乎异端的存在?但对未知的探索,对未来的追求不才是我们为之研究的主要动力!每每心中响起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时,我都难以作答。我所编制的舟船似乎只是摆渡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但对于未来似乎便没了渡海的勇气和可能。“我是否真的适合来探索这片星空?”心中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虑,也许无论是宇宙的星空还是人类的星空,我都不是一名合格的探索者吧。我也正是在这样的自身困惑与矛盾中参加了此次课程,因为我隐约地感觉到,这里或许会提供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编舟者的答案。
前路漫漫
“按着自己的想法大胆地编造起沟通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舟船吧”,这是我在课程结束时对自己困惑的回答。我这么一个历史刚刚入门的人参加此次课程时,心中是有所担忧的,我不知道自己对历史的困惑是否在黄老师看来也是不成为问题的问题。但当我在课堂上提出是为了单纯的过去而过去,还是为了未知的未来而过去时,黄老师认为后者更应是我研究的驱动器。而当愚钝的我展现出一定的理论能力时,黄老师毫不吝啬地夸奖了我,并鼓励我沿着自己的想法将研究搞下去。听到黄老师的回答与鼓励,以及与同学们的交流,让我心中释然了许多,感觉自己想法不再是个人类星空探索中的异类,至少在这一届班级中,我的困惑得到了回应与理解。说起来我真的感觉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能够在初入人文学科之时,就碰到优秀的老师以及优秀的前辈、晚辈和同届们。这些人中有跟我一样怀揣宇宙梦并同样中二的封雪,有与我计划共同研究合作社并以此回应现在农村经济、法律问题的展硕,也有通过交流让我颇受启发的浩舟、晓立学长以及同届的泽宇,有知识面广阔并看拉丁文版哈利波特的晁群,也有后生可畏的钟玮玲学妹,以及和我算是半个同乡的都督学姐,太多太多人我不一一列举。我只想说在我看来,包括黄老师在内的历届同学们,都可视为力图摘取人类繁星的编舟者们,我们所编织的舟船正如火箭一般,是承载者人类遨游星空乃至是征服星空的必备工具,而促使我们用手中小小的舟船去探索浩瀚的人类星空的便应是人类的勇气和无畏以及自我超越的期待。这届是研修班的第十年,我相信会有下一个十年、下下一个十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编舟的行列,而我们的舟船也必将横渡过去、现在与未来乃至摆脱现有的理论引力,跨入一个未知的星际空间。最后的最后,相比起那些未能结识各位同学的人而言,我能有幸与各位相识,感觉自己真实赚到了、赚到了,前路漫漫,各位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