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总结
晁群
黄老师希望我们通过课程总结对学习进行系统梳理,未来申请课程学生能从中有所帮助,同时也是个人的纪念。翻看了前几届同学的总结,对历史社会法学的研究进路进行了介绍和总结,珠玉在前,我自觉自己写得不会比他们更完善,这篇文字只能是自己肤浅的体会和个人的纪念吧。
首先关于读书报告。大凡值得写读书报告的书都是有阅读价值的书,也就是从中可以获得知识、方法或思想的书,黄老师要求读书报告要有用,要吸收其中的知识、方法或思想。我们以前或多或少都写过读书报告,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停留在摘抄的阶段。我开始的几份报告还是有摘抄和目录化的倾向,在学习其他同学的报告后,学会找出书中贯穿的线索,发现作者是如何串联起琐碎的论证。在此基础上,思考经验证据能否支撑论点,如果自己来写是否有其他的角度。这种训练的过程本身对我来说很有裨益,以前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造成我对读过的书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清晰准确理解书中的内容已是不易,更不用说运用看过的理论。黄老师经常在报告的批改中问我们的看法,上课时也要我们举例子连接起现实和理论。然而我通常想不出适当的例子,这可能是我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
其次是关于对学术的认识。在课程后半期阅读理论书的时候,每个汉字都认识但连起来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时常觉得自己天赋所限不适合做学术,也不知道所谓读书学术的意义何在。现在回想起来,这次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焦虑,因为黄老师也因为一起读书的同学。黄老师关心农村问题,同情劳动人民,著作里显示着现实关怀,探究中国的出路何在。虚无主义的我开始有些不置可否,这些研究真的能影响现实么,真的可以推动国家和社会向好的方向前进么,黄老师孜孜谋求的普通人民的福祉真的可以实现么。然而黄老师几十年来坚持研究、写作,每年投入时间精力来组织研修班,就是韦伯所谓的天职的“当下要求”。研究的每一个具体的问题,是出于知识理性的要求和使命感,并不是以要实现某种目的为前提。同学们求知的热情也感染着我,课上的交锋和探讨,从兴趣爱好谈到人生哲学,都是难忘的经历。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读书本身就是幸福的事情,我参加课程的两个月也是我研一一年最为充实的时光。
最后,引用黄老师视为对手、我视为偶像的韦伯的一句话:“催人苍老的并不是岁月,一个人只要时时具有天赋我辈的伟大激情,他就能永葆青春。”已过古稀的黄老师如是,愿我们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