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黄宗智老师的了解始于他的关于两卷本小农经济的著作,许久之前我就开始关注黄老师的课程。现在想起,驱动自己参与这个课程的原因大致有二:首先,黄老师的学术研究从来不应该是象牙塔当中的逻辑理论推演,而是从真实感出发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其次,黄老师的课程提供了我急需的阅读理论的方法。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方法上,在申请之初,我想我都可以从黄老师的课程当中学到许多。
参加完课程,完成八份读书笔记之后,我也渐渐明白真正的学术性阅读应该是什么样的。阅读——如果不是消遣性目的的话——从来需要投入真正的精力才对自己有一定的作用。阅读并不是直接可以获取知识的方式,它只能起到增加掌握度的作用。“只是看,可以记住15%……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试图将这个知识技能教会别人,在传授的过程中,可以掌握90%以上。”阅读只是第一步,想要真正地掌握一本书,仍然需要通过试图将知识教给别人。只有写作这样的读书笔记才是有意义的。在接触到黄老师的这种读书笔记写作方法之前,我的读书笔记更像是摘抄而无法掌握重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干脆就是用自己的思维随意发散,根本不管这本书涉及到的核心知识和观点。黄老师在课上说的那句话,“只有当你的笔记能让达到能让本科生看懂的程度的时候,才算清晰明白”深深地启发了我。读书的目的在于掌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行批判和自己的创作。而我之前的笔记,则更多地本末倒置了。每次写完读书笔记之后,我都要从头再读一遍,以确定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所看到过的已经被这个笔记规范而清晰地梳理出来了。而这样的读书方法大大增加了自己阅读的效率,也使得我意识到这个“三年后阅读仍然能够想起书籍脉络”的笔记可以让我在写作的时候不必再依赖原著。
阅读理论是一部分,而进入实践则是另一部分。应该如何选择自己阅读那种理论?这一门派当中的理论,又有哪几本书值得阅读?与黄老师一样,在学术理论的选择问题上,我也具有着深刻的实用主义。一种理论,只有能够提供对现实的解释力的时候才有意义,这可能就是黄老师所说的真实感了。这种真实感一方面关系到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在面对现实问题时采取的态度。完全中立的学术存在吗?或许并不尽然。社会科学由于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本来就极易受到强势阶层的控制继而意识形态化。这个时候,在意识形态的迷雾当中探寻真实感就显得十分重要。学术研究容易陷入的一个困境就是过度执迷于理论和逻辑的自恰当中不能自拔而不愿用实践对其进行证明。尽管我从立志学术之初即告诫自己永远不能忘记自己做的这一切的出发点是什么,然而黄老师在课上对我们时时的叮咛嘱咐,无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为生民立命并不单单只是一个传统中国的概念,而是平等这个理想所要求我去追求的。
整个课程下来,黄老师告诉我说他觉得我进步很大。我想这不过是我所处环境的直接结果:能聆听黄老师每次耳提面命的教诲,能和诸多学识渊博且亲切可人的同学在这样一个课堂上相会,对自己的成长实在非常有益。我之前太过将自己封闭在小圈子当中,无法得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自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顽固的想法。而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批评意见,才发现自己的不足是如此之多。
课程结束之后,曾经聚在一起的大家又天各一方,踏上。黄老师远涉重洋回到美国,继续着他永不停息的人生之路。旺哥、晓东、思羽、燕姐、杨凯、婉琨、刘洋、梦黎,我们从一个班级变成了分散在不同的半球。每个人的事业和所关心的问题都不相同,也有着不同的心境,不过有一点大家是相同的:都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我知道,这一次的相遇肯定改变了一些什么,至少在几年之后我们再次想起这八个星期在一起的时光的时候,会说,嗯,那是一群值得记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