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内,华灯初上。看着研修班学友写的一份份感想,心中不觉涌上千般滋味。上次研修班自己就是最后一个提交感想的学员,这次竟然又是一样。真是觉得惭愧,顾不上雨中被淋的狼狈,回到宾馆,写下了这份感想。
总觉得自己很幸运,尽管才是研一,但却是第二次上黄老师的课了。很早就开始写感想了,但是总觉得词不达意,没继续写完,于是索性全部重写。这次参加研修班,和第一次的感想很不一样。如果说第一次参加研修班,更多是一波三折后的别样惊喜,那么这次则是彻彻底底的全面反思。
一、二入研修班,为何?
第一次参加研修班的原因,上次的感想已经说得很清楚。而这次又来参加研修班,其他人则多有意外,黄老师也是如此。记得黄老师点评我的论文,笑言道:“当初看你申请还觉得意外,以为你是唯瑶瑶马首是瞻才申请的”。其实我申请时也是有几分犹豫,毕竟自己经济管理出身,又被“毒害”至深,上学期“解毒”过程如此艰辛,想来也没有继续“受罪”的道理。申请本次研修班前,特意询问与我同级同班、与我一同参加上学期研修班的S同学,但S同学表示本学期课业繁重,并且自己又缺乏法律基础,因此只能放弃申请。我一听,心里头凉了半截。但是思前想后,还是下决心申请,这其中的部分原因在申请表中提到,然而,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对上学期研修班的表现不满意。一想到最后那篇不太成功的结课论文,心里头就极为不舒服,感到上学期的课程没有“功德圆满”,因此必须要在这学期,把那个“缺口”补上。这种追求完美的劲儿一上来,挡都挡不住。于是乎,我便选了黄老师在法学院开的这门课。
二、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
本学期研修班,有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事儿。研修班前半部分,主要是读书,有了上学期的底子,这学期写读书笔记便驾轻就熟许多。好几次,我的读书笔记也得到了老师的赞许,于是乎,自己心头升腾起万般成就感,中午吃饭都能精神高涨。周围的同学,也和上学期一样,皆是有着光辉前途和无限潜力的“学术潜力股”,瑶瑶师姐、鹤涛师兄、凡壮师兄早已领教过各自法力,风华师姐虽言语不多,但文字谈吐字字珠玑、颇有分量,丽媛师姐恬静稳重,档案研究之扎实令我赞叹,正阳之文章立意深刻,古文功底大家交口称赞,依畴师兄思维开阔、悟性极高令我艳羡、最后,课程强度之高也是意料之中,特别是论文写作阶段,每周提交作业之时,总需要挑灯夜战奋笔疾书。这还造就些许趣事,如深夜总能在QQ上遇到同样为论文奋斗的师兄师姐,困乏之时倾诉衷肠,也能增添不少前进的力量。由于每周三晚都写论文熬夜,周四早晨我总起床甚晚,我一舍友是县高考状元,天资聪颖,极具洞察力,发现我的睡眠规律,问我到:你周三晚上有何勾当,为何总是在周三睡得那么晚?我答道:要交作业;舍友狐疑,又问:什么课的作业能让你熬到那么晚?我答,黄宗智老师的课,舍友更加狐疑:那你不能糊弄下?我说道不可,黄老师可是每份作业必看,详细修改的。——舍友听罢,突然如识破奸细一般,大笑道:看你撒谎水平都这么低!黄宗智这种级别,还能给你们改论文?忽悠谁!你熬夜是勾搭妹子罢!我彻底无语。——从此,舍友便不再询问。
有意料之中,也有意料之外。这次研修班最大的意料之外,就是自己的读书笔记和论文受到老师和学友的认可。黄老师的表扬不必说,得到老师肯定,就如一件古玩被方家鉴定过一般,每句赞许的话都能让自己回味好久,也让其他学友心生羡慕。而其他学友的鼓励,更让我增加信心,一次李红英老师说,你文笔真好,我把你论文给我丈夫看,他也说你真不简单。我当时就觉得特别感动,曾几何时,我也是热爱传统文学的“文艺青年”,可惜在严格的实证主义科研训练下,天天练习写八股,我早就把自己的文学梦忘记了,李老师的话,给了我一份特别的温暖。黄老师说学术圈是个以批评别人来显示自己实力的地方,但是在研修班上,无论是批评和表扬,大家都是充满着善意,充满着正能量。
还有一乐事,自从稀里糊涂被认证为“最有反抗精神的研修班学员”之后,我便体会到了“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道理。这学期,我深刻接受上学期研修班“正冲贵席,风水不佳”的惨痛教训,再不敢坐在与黄老师正对处。然而,既然有了“革命者”的形象,想“投诚”也不行了。最后一天黄老师请客,还不忘笑着对我点评到“我是很叛逆的人,你跟我一样,也是很叛逆的人啊”,老师说学生叛逆,这还了得?我不禁冒冷汗,却只见老师又严肃地补充道:“不过我还是很欣赏叛逆精神的”,于是乎,我又心安。不过,我真是惊叹老师识人的本领,我从小就是被视为“听话”的孩子的,而且在长辈面前“装”的也不错,谁想被黄老师识破。我这人,虽然行动上多听取父母的意见,但内心却是那种特别看重思想独立性的人,而且习惯性地对任何人的观点都要批判性思考一番,这也就是老师说的叛逆吧。
三、思索:以什么心态做学术?
一直到研修班结束时,一切都在平平稳稳地度过。谁想到,最后的一天下午,竟然遇到了一顿狂风暴雨。事情的起源其实是来源于一场误会,大体的经过就是,我对师姐关于非正规经济的论文做了一些点评,点评的基本方向有偏差,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只是我没想到老师的批评竟然会那么重,老师说了很多。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我还是觉得老师是误解了我(叛逆的劲儿又上来了),当时我就委屈地不行,几乎是忍住眼泪没流出来。那天,老师很激动,大家从来没有见多老师会说那么多话,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我第一次看到了老师心底最深处的那份情怀。老师具体怎么说的我记不清楚了,但大意是,中国有那么多的工人,没有得到起码的平等的、公正的对待,那么多的工人连最基本的保障都没有,做研究最起码要对这种情况有所认识,要为他们这些弱势群体着想。老师说了很多,很犀利,但句句都是发自肺腑、情真意切。我突然那么强烈地感受到了老师做学术背后的东西,那份价值观或者是情怀。老师以农业经济史研究起家,《华北》、《长江》两书蜚声中外奠定学术地位,后转向法律史研究,亦是成绩斐然,以至于任何一本法史的书,如果不引用“表达与实践”,就会被人认为是外行。但是,老师的书籍、老师的研究,背后的东西是什么?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终极关怀是什么?
虽然我不能很准确的很详尽地表述出来,但我觉得我已经感受到了这种东西。老师希望中国能够利用好传统、革命和西方三种资源,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成功之路,而不是亦步亦趋地步西方后尘,老师希望中国能够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老师对中国的发展充满希望、担心、急切。老师年逾古稀,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喧嚣污染的北京教授课程,夫人还为此大病一场,不就是因为这种东西的支持吗?联想起上学期老师说道,小时候看报纸上说严寒冬天冻死了很多人,他心里极其难受,这种情怀真的是深藏与心、一以贯之的,老师受到如此西化的教育,但是竟然有那么浓重的中国士大夫的情怀:“为生民立命”,“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写到这里,不觉得有些沉重。这次来南开参加学术活动,与不少老师、其他学校的研究生交流,颇有“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感觉。很多人,张口便是“市民社会”、“宪政”之类的大词,闭口便是官场社会里面的丛林法则,至于为社会发展做点贡献的话,是绝不敢说,说了要被笑话迂腐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想都未想的事儿。看到他们,真为他们感到悲哀,因为他们是在那样一个环境和氛围里面,我之前不也是一样吗?我感谢黄老师和研修班的,就是他们给我开启了一个新的天地,而不是在原来的世界里面转悠并以此为荣。
夜深,窗外的雨还在下,写道结尾之时,心却越发沉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