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班虽然结束了,但仍回味无穷。感觉自己好像是误入仙境的凡夫俗子,与仙童相比,资质稍差,脑袋笨拙,但竟然误打误撞的在仙人的指导下学了些法术,也能够感觉到体内存了些真气,只是需要进一步“研磨”和“修行”,也许这就是“研修”的真谛吧。不用说大家也能猜到,这位仙人就是黄宗智老师啦。嘿嘿。心中暗喜:老天爱笨小孩。
本次春季研修班主题更加鲜明即连结法史与法理,突出法学领域的经验与理论的链接问题。目的在于摆脱意识形态,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不可能具有数学和物理学那样的普适和绝对理论,要在客观和主观双向互动以及连接特殊历史情况分析概念。而从中国的实践历史中提炼分析概念,连接经验与理论,摆脱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偏激认识论,吸纳西方的实践历史所包含的真实现代性,才能建立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的学术传统。采纳的方法主要是读书与写作相结合。但是,读书一定要写读书报告并深入讨论,绝不能潦草了事;写作要去档案馆里查找一手的案例资料并一步步讨论修改,最终成一家之言。整个研修课程既紧张有序,又生动活泼,让我的整个学期都饱满起来。
一、学习的动力:被鼓励着的笨小孩
首先,研读老师既有的研究成果,当真就是真真切切的和作者对话,让人感觉既如沐春风又如坐针毡,但受益匪浅。毕竟黄老师关于清代以来的民法的“三部曲”(《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和老师带领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团队的代表性著作(《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这几本书确实是极佳的学习素材,唯恐领悟不够,听了老师的细致讲解和批评指正后,确实感到自己领悟深了一层。
其次,研读老师推荐的理论书籍时,黄老师的循循善诱,则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备受鼓励。不惧怕韦伯、萨伊德、吉尔茨以及布迪厄的著作,硬着头皮读完,然后写读书报告,总归是有收获的。何况还有老师强大的智力支持。这一阶段的阅读让我这个笨小孩学有了点儿自信。
最后,写作阶段,从选题、选案例到列大纲、详细充实,一步一步,黄老师都会丝丝入扣的给予指点。同时,会支持我们大胆、叛逆的想法,让我们有自己的判断,绝不人云亦云。非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做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老师的督促下,一向比较宅的我也动手动脚找资料,跑到了档案馆。想要做真学问,还是要自己埋头梳理资料,整理提炼才对。如今的档案馆比起老师当初写作时的条件要好很多,想起老师提起自己在八零年代,汗流浃背的抄写当时很少有人问津的档案,不禁敬佩至致。
二、学习的发现:原来老师喜欢笑
黄老师做学问一向严谨细致,本以为应该是不苟言笑的人。但学习中才发现,老师为人和蔼可亲,而且特别喜欢爽朗的笑。老师上课有一个习惯,就是课间要加一杯可乐,我们不明就里,老师解释说只有靠这个才能提足精神给我们上完课并说喝可乐对身体尤其是牙齿不好,让我们不要尝试,然后边笑边喝好像很享受的样子。老师的这种敬业精神让我们很感动。
毕竟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先生了,老师会时不时告诉我们,他有些话一定要说,怕不说就没时间啦,然后很有深意的一笑,开始语重心长的就某个问题缓缓道来。上课间隙也会穿插一些自己的人生感受,有一次老师自嘲似的笑着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总想争些成绩,建立个最牛的机构中心什么的,可如今想来还是踏踏实实的做研究最受用,不应该浪费时间在旁的方面。想来这是在提醒我们这些年轻人。老师是用心,用毕生的经验在教我们啊。
黄老师也会很甜蜜的一笑偶尔提起自己的老伴儿,用很欣赏的口吻赞许白凯老师的研究成果。这个春季北京的空气质量尤其不佳,一向康健的白凯老师忽然得了急性肺炎,送去医院时,已经很严重了,还好抢救及时并顺利康复。我们也只是事后得知。结课聚餐时,黄老师感慨的说,甚是后怕,差点把老伴儿给搞丢啦。然后,抿嘴一笑,自饮了一口酒。情深意重的黄老师显得更加可爱。
三、学习的乐趣:学海无涯苦作舟
一学期下来,真真切切的体会到苦和甜是可以转化的,当把学海无涯苦作舟当作学习的乐趣所在时,这苦也会变成甜的。研修班的读书和写作任务是在很紧凑的时间下进行的,不免当时会有些紧张急躁,但最终都得以向前推进。想来心中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也许这就是老农挥汗耕耘后品尝自己丰硕果实的心情吧。
在这里非常感谢黄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感谢一起参加研修班的同学们,有了这么多可爱的人的陪伴,学海才成为人生的乐趣所在,俞苦俞甜。笨小孩会继续努力的。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