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班结束了,不善言辞的我,真不知道如何表达我的依依不舍之情。带着不舍回顾半年来的学习研修经历,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感触颇多,那就让我跟着自己的感觉一路写下去吧。
一、痛苦的等待
2012年9月份来人大访学,在查阅课程表时,无意中查到了黄宗智先生的《社会、经济与法律:历史与理论》秋季研修班的课,感叹人大真乃藏龙卧虎之地,因为早就读过黄老师著作,如能对面聆听教诲,实为访学美事。与同为访学的同学一说,大家均跃跃欲试,但一同学说,上黄老师的课必须申请,不允许随意旁听,并说黄老师很厉害的(不讲情面),会赶走未经允许的旁听学生。此语犹如一瓢凉水泼头,犹豫再三,终未成行。但是每逢周五上午黄老师上课时间,心中总有一种隐隐的痛,仿佛告诉我,我一定能聆听黄师的教诲。皇天不负痛心人,2012年12月法学院29届教授沙龙,主讲人是黄老师,我和同学早早占了一个角落位置,享用了一堂学术的盛宴。这之后更加渴望黄老师能在新的学期中开课。于是时刻留意网站上的信息,终于看到黄老师在新的学期中开设“法史与法理:从诉讼档案出发研修班”时,兴奋不已,但痛苦接踵而来,申请好写,读书报告难成,不知黄老师如何评判读书报告。于是找来《过去与现在》一书看了三遍,还是无从下手。在认真阅读了黄老师的《如何阅读学术著作和做读书笔记》后,于是硬着头皮照葫芦画瓢,总算完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篇还算完整的读书笔记。在申请课程的最后一天发出电邮,之后又是痛苦的等待。
终于等到了黄老师肯定的答复,高兴之余,也做好了炼狱的准备。第一节课黄老师提出了学习要求,尤其强调三次的读书笔记达不到要求,就会被劝退。对于我来说,基础不好,只有一条路可走,认真地读书,摸索着写读书笔记,尽力到达要求。同时也做了最坏的准备,准备了多种理由“赖”着不走,谁让我比他们虚长十几岁呢。黄老师的几本著作的读书笔记勉强过关,读到布迪厄、萨义德、吉尔兹,尤其是马克斯•韦伯时,简直是一头雾水,不知作者在说什么。在看了“实践感”两遍后只能是用布迪厄书中的语言撰写读书笔记。在读韦伯时一直纠结于韦伯的逻辑,韦伯是一位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他的逻辑应当很严谨,为什么我就从他的书中看不到大家对他大书特书的四个理想型的详细论证呢,甚至看不懂他前后两段话或上下句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在纠结中捱到了周五的凌晨,心一横,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的,把一份自己都不满意的读书笔记发给黄老师,可想当时是一个怎样痛苦的心情。
二、研修过程的收获与快乐
(一)调整读书的习惯,给自己写读书笔记
黄老师第一节课就开门见山的点明了撰写读书笔记是写给自己的,一句写给自己的,让我很是惭愧,又使我顿悟,只有写给自己,才能不隐瞒自己不懂的地方,才能使得自己在阅读中不断的提升自己,也只有给自己写读书笔记,才能真正领会黄老师所耳提面授的阅读和写作方法:阅读一本书主要抓住作者的中心论点及经验证据,中心论点分成几个更小的论点,经验论据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从经验论据中如何提升出概念和理论,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读书还应当经常问自己:你被作者说服了吗,如果你是作者应当如何写。正因为是写给自己的,在8本书的阅读和写笔记的痛苦中,更多的是收获。收获了对“理论核武器”的一知半解后甚至误解后,更加认真的聆听同学们的讨论和黄老师的讲解,有时更加疑惑,但更多的是豁然开朗,犹有拨开乌云重见天日之感。原来读理论性比较强的著作,不是眉毛胡子一起抓,看不懂的要敢于放弃,尤其是理论著作中的经验论述,抓住重点即可。这仍要进一步的修炼。
(二)写作的收获
借用黄老师的话:阅读写读书笔记是花拳绣腿,写作才是真刀真枪的活。花拳绣腿尚勉强,真枪真刀则更难。一开始列提纲的时候就把花拳绣腿的招式完全抛到了脑后,任由自己原来的思维信马由缰。可想而知的结果是推倒重写。黄老师重申了真刀真枪写作的要求:每篇文章必须有一个中心论点,这个中心论点应该贯穿全篇。从文献综述开始,文献综述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是阐明作者本人观点的一个部分,而非泛泛地提到该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每一段有一个中心概念,贯穿全段。提出一个概念或论点,接下来最好能用一个最能证明的例子来说明。整个篇章是总论点—分论点—经验证据环环相连。想起自己以前做的一些东西,按照这个标准不免流于泛泛,着实当如此。
真刀真枪的雏形在一波三折中,终于出炉,并第一次在周三下午按时完成作业,并发到了黄老师的邮箱。没想到周五上课黄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红英,你为什么没有交啊!”我交了,还好同学们为我作证。我也因祸得福,黄老师在出差的途中,详细的批阅了我的文章,竟是这么认真仔细,整篇都是老师画的符号,详细地标出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修改的意见,着实让我感动不已。正是在黄老师的手把手的教授下,我开始主动的把花拳绣腿的招式用于实战中,虽然还达不到黄老师的要求。
(三)做人的收获
对社会底层的关怀。我来自农村,心中有一种对社会底层的关注,但从没有明确的把这种关怀和自己的学术连接起来。而在黄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这两者的关联,从农村三卷本到法律三卷本再到中国非经济的系列研究,无不渗透着黄老师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的关怀,对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关怀。黄老师的学术关怀深深的影响了我,也为我指明了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努力的方向:用自己的力量去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父辈和自己的兄弟姊妹们,关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坚韧与勤奋。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的时间不多了,你们还长着呢。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老师以古稀之年尚每天凌晨3:30起床,辛勤笔耕不辍。除了写读书笔记不得已写到凌晨之外,主动的有意识地仿效老师凌晨3点多起床是一件很不容易,往往与自己斗争上几个回合,才勉为其难。老师的坚韧与勤奋常常使得我汗颜,也使我感到了时间的紧迫感,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避免出现万事成蹉跎的惨景!
直爽。老师是直爽的,对于同学们,尤其是不谙世事的我,黄老师总是直言不讳的指出我的缺点和不足,使我有了更多的看清自己和改正自己的机会。当然老师在该表扬的时候也同样毫不吝惜的给出表扬,使得我们每一个人在正确的道路上一路扬帆前进。
认真。说到认真,实际上上述涉及黄老师的内容无不体现认真两字,但是我又不得不再提此二字。记得在第二次的提纲课上,黄老师为了我的提纲特地地带来了《表达与实践》和《清代和民国的比较》两本书,说:红英啊,你注释中的内容,我书上怎么没有啊!是不是搞错了,应当是《表达和实践》中的。听到这句话,我真想借月光宝盒一用,回到写提纲之时,好好翻翻《表达与实践》,可当时我想当然的认为《表达与实践》没有相关内容,拿起了书并没有翻找。老师的认真让我原形毕露。接着黄老师送给了白凯老师在病中给我打印出的《妇女与法律:民国时期的离婚》中的相关部分,黄老师的认真和白老师对一个素未谋面的学生的关怀,既使我自惭形秽,又感动不已。
三、研修班的氛围
2013年3月1日,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上黄老师的第一节课,而黄老师一见到我就叫出了我的名字,好像我们早就认识一样,惊讶和感动之余,是我一下子就融入到了这个研修班中。在黄老师的带动和影响下,这个研修班有了一个独特的氛围,上课时同学们直言不讳地评点着每一个同学的写作提纲和论文,都是那么的投入。每一个同学的点评,均会打开我的思路,蒋正阳一句“看不懂”,使我明白了,写东西首先不在于自说自话,关键是写给大家看的,应当让人看明白。张译文的点评使我感到了概念应当进一步的提炼。黄老师经常说的有一个这样的学术小团体,没有互相的吹捧、更没有相互的攻伐,而是真诚的探讨和批评,我想我们这个班做到了这一点。正因为大家把自己毫无隐晦的展现在老师与同学面前,优点与不足一览无余,才是我发现在这小小的集体中,每个人都可为“师”,景风华、程瑶瑶的精确的概括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孟凡壮敏锐的问题意识、张译文大气老练的文风、徐鹤涛、范依畴、王祎茗、颜丽媛等对档案资料的掌握、小正阳的锲而不舍……都值得我来学习。正是在这个集体中在老师和同学的坦诚相待下我不仅取得了小小的进步,更获得了师生的情谊和同学的友谊。
在课下,是瑶瑶热心的组织大家课后聚餐、给大家找寻发送黄老师的档案资料、找寻上课的教室,由于我是“路痴”,每次聚餐后都是蒋正阳绕道陪我到达静园宿舍楼下,为查档案资料,徐鹤涛热情的介绍北京档案馆的情况和乘车路线……
半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但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却是重重的一笔,其中有痛苦、有压力,更有收获和快乐。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友谊将会长久的铭刻于心。拿老师的话来说,缘分使我们聚在一起,是的,我们的缘分刚刚开始,愿我们的缘分,尤其是同学们和黄老师的缘分地久天长。
2013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