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研二 吕盼博
课程申请
其实,我在申请这门课程时跟其他很多同来的同学不同,我之前对黄宗智老师的了解并不是很多,而是上过这门课程的一位师兄的极力推荐。当时师兄讲了自己在这门课堂上的收获让我大受振奋,同时也很想来切身感受这位知名学者的风采。也是在自己真正的上了这门课程之后才明白了师兄的体会。连续半个学期的每周五早上六点半起床,坐公交倒地铁现在也变成了学习这门课程过程中的美好回忆。当自己在写这个心得的时候上课时的点点滴滴又不停的浮现在脑海里。
我的收获
要问我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有什么心得,我不断想到的就是各种收获。首先就是态度,其实我们常常讲态度,但是黄老师的态度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示范出来的。每周的上课是早上八点,黄老师从不迟到,而且每次八点开始点名上课,整个课堂严谨认真,在这种对待学术对待课堂严肃的示范态度下,即使是从天津赶来的师兄也是不敢迟到的。我们每次读书提交的读书报告黄老师都会给予批阅,拿到自己打满了不同符号的读书报告的时候甚是惊诧,同时自己的态度更多了几分认真,如果老师这样认真批阅了你的每一行文字,自己怎么好意思一通乱写呢。
还有就是黄老师的批评,黄老师常说的是他到了这个年纪有什么话就会直接说出来了,现在不说就没机会说了。以黄老师的学术经验和学术阅历,每次都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在读书,在写作上在思考上存在的问题,不禁令人心中暗暗叹服黄老师之犀利。在课堂上学习到了新的阅读方法,以及不同的思考角度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思维训练的方式,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但是最令我难以忘记的就是黄老师的批评,真是当头棒喝,使得自己不得不停下来认真的反思一下自己存在的问题。黄老师看文章看的是你的思考角度,你做学问的方式是否踏实,写文章是否下了真功夫,在这样严格要求的课堂上必须让自己尽可能的认真来完成课程任务。
接下来就一定要谈谈这门课程本身了。这门课程是以课下阅读写作读书报告上课讨论的形式进行的,黄老师有目的的选取了不同流派的代表性著作,这个自己也是在课程当中慢慢明白的,所以这些书目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书目选择上基本是遵循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的,每本书都选的很经典,且每本书都值得反复阅读。在阅读必读书目的同时还要坚持每本书写读书报告,这个坚持起来还真是不容易,短短三千字经常要写五、六个小时。读书本来倒不是件难事,自己也早就习惯了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来读,但是按照黄老师的要求读书的时间一般是两到三天的时间,然后还要把整本书压缩到3000字左右的读书报告里,这劳动量就大了许多,要把书以最快的速度尽量读懂而且还能以自己的方式把书中作者的思路简单的整理出来。现在想来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是通过这样的训练让自己对读书本身也有了不同的认识,读书不单单是读个感受,读个概要出来,还要读出思路,读出内容出来,更要把阅读和经验链接起来。在每次的课程讨论上黄老师总会让我们把阅读的内容和实践联系起来思考,训练我们使用理论思考现实的角度和能力,这些训练也让我对阅读和实践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最后要谈的收获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那就是收获了友谊。因为这个课程是接受来自全国的申请,所以这个班上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方,专业背景也都不相同,而且有的同学已经是大学老师。奇怪的是这些都没有成为障碍,每次下课之后的聚餐,我们谈天说地,虽然专业背景不同,年龄学校不同,但是大家基于对于严肃学术的兴趣和求知的热情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我们交流上课的心得,阅读存在的问题,写作的艰辛,互相安慰凌晨交作业的不易,讨论自己的困惑。这个班级团体反而成为了一个特别纯粹的群体,大家在一起不聊鸡毛蒜皮,聊读书,聊想法。同时也正是由于大家不同的专业背景让我自己扩展了视野,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我的思考
在这门课上,我自己感受到黄老师强调的最多的是他自己的学术立场,我理解到的其实也就是黄老师的情怀。这情怀是他对弱者的悲悯和对他从真实经验里来的感受。黄老师常常讲的是做学术要有真实感,我觉得这真实感来自于对实践的感受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是对基本事实的了解和体会。虽然这听起来简单,但是黄老师强调的真实感却正是我们要不断努力在实践积累中习得的东西。通过这门课程学习,在黄老师的课堂上我感受到的学术是踏实的、认真的、严肃的,是你真正热爱并充满好奇才能做好的事情。黄老师对待学术的态度和情怀在每次的课程上都能感受的到,在他的课堂上自己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也不断的感受到黄老师作为学者的情怀以及这种情怀对自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