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1年秋季的“社会、经济与法律”研修班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与帮助,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总结一下本次课程的心得。
首先,是学习方法的改善。在此之前,我虽然也认识到了正确阅读和撰写笔记的重要性,但既缺乏严格的训练,又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实现对每本书的总结。本课程对读书笔记的要求很高,黄老师也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问题所在,对于养成精确高效地阅读习惯有很大帮助。
读书,这里指阅读专著,第一要通过对前言和总结的阅读,把握著作的研究内容、立场和观点;第二要结合自己的认知以批判性思维逐个章节阅读,客观地学习作者的论证过程并寻找证据;第三要通盘总结,归纳关键性证据,最后得出结论或进一步提出问题,并明确是否接受作者的观点。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总结过程中,不能戴“有色眼镜”,继而将自己的观点与作者的论证混为一谈,客观地总结和学习专著的前提。其中,我个人最大的问题在于,可以精确地总结核心观点,但在支撑论据方面不够准确。这个问题主要由肤浅的阅读习惯导致,在证据问题上,不追究其现实可能性,思考不深入,甚至没有思考和究问的意识。通过课程的训练,有了一定改善,但仍需不断磨练。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主要也是学习态度的问题,浮躁心态和投机心理可能会让人在短时间内迅速取得一些结果,但不会有长久提升。我们有幸站在思想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探索社会运行的规律,只有谦虚和扎实的态度,才能获得着有根基的“真知灼见”。
第二,是思想性的提升。本课程所探讨的内容,自明朝以来中国华北和长三角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发端,主要为了帮助我们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继而进入到理论学习阶段,着重理论著作的学习方法,最后是课程论文写作。由于同期的校内课程压力,最后的论文写作部分,我未能按时完成,学习到的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只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勤加练习,加以弥补。
对于中国的小农经济的发展问题,一直以来我也有自己的疑问、思考和观察,教科书上也有所谓“正确答案”。然而,概念大多空洞而说教,无法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在本课程的学习中,黄老师始终强调“经验和理论的连结”,强调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对此我的理解是,可以通过对不同主流理论流派的学习建立起基本的问题框架,然后用实证的手段和扎实的证据加以验证,是所谓,“大胆假设,广泛参考;联系实际,小心求证”。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我常有一种感觉,对于黄老师提出的观点,同学们都深以为然,一旦需要提出现实的例证,我们却往往捉襟见肘。扎实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联系。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纠正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要做正直的学术,首先要做正直的人。在学习过程中,黄老师往往直接指出我们的问题所在,对于技术上的错误多给与宽容和帮助,而对于态度上的投机取巧则毫不客气。这些直击要害的批评难免让我们面红耳赤,但也只有抛开侥幸之心的认真投入,才可能真正取得学术上的精进。另一方面,对于及时的改正和扎实的投入,老师会“不计前嫌”地给与鼓励和表扬,对于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则会留出足够的探讨空间和平台。身先示范,是对我们最好的教育。
最后,在培训班中认识的优秀的同龄人也是我们在研修班的重要收获。见贤思齐,能结识这样一批有志于学术的青年人,我们既为找到同好而欢欣鼓舞,也将因同伴的优秀而更加奋力上进。
未能完成的结课论文,以及这份迟到的结课报告,是我的遗憾和损失,但收获长留心间。非常怀念与同学们相处的一个学期,非常感谢黄老师的指导、帮助和批评,唯有日后认真学习扎实研究,才不枉此次研修班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