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鑫 人大法理学2011级法学硕士
我很庆幸自己在2011年4月份能看到这门课程的公告并且鼓起勇气投出了自己的申请表。那时的自己是马上要本科毕业的法学院学生,对于法律的思考是混乱的,各种理论和思想不断在脑子里碰撞,然而中国法律甚至中国社会走向何处的问题却始终萦绕在心。偶然看到的这个课程公告让我激动半天,上面所提出的问题不正是自己所关心的吗?若是能和黄老师这样大师级的人物来探讨这个问题,想必收获是不可限量的。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忐忑的提交了申请。很幸运的,自己入选了课程并且坚持了下来。以下几点是我个人对于这么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坚持是胜利,水滴能穿石
在参加本课程之前,我的读书习惯基本上是一个月读一本书,拖拖踏踏没有效率,很难在读完整本书后有个整体的把握。而课程要求每周投入三四天并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和读书笔记的书写,这样较高强度的训练使得自己对于大部头的著作不再恐惧,读书的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也形成了自己读书的方法。另外,黄老师强调的连接经验与理论的方法对于纠正自己那种只注重书本观点而不注重材料积累和分析的习惯有着重要作用。
读书笔记的书写是我的又一大收获,黄老师每次都亲自批改大家的读书笔记,使我能够看出自己读书时的误读或忽略的地方。更为重要的,老师所提倡的以一句话概括文章中心观点的方法让我对所读的书有了一个更高层面的把握。总之,借用之前参加课程的同学一句话“痛并快乐着”,虽然每天计算着读书的时间并要赶在周三凌晨之间上交读书笔记,但我的收获却是无可限量的。
二、破除理论迷信,各取所需
在参加课程之前,理论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可以不假思索利用的分析具体问题的工具。我往往会被近期所读到的一些书中的理论观点所左右,看问题都带有某一理论的特定色彩。参加本门课程的学习使我认识了各个理论流派的观点及学界之争,并且能把不同流派的理论都看作是可资分析的资源,而非被一种理论所左右。理论流派之间没有完全的大是大非,只要能发现理论中能够对分析当下问题有用的一点就是好的。
三、未来的趋势,中西法律传统的融合
在观念方面,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看待中国法律中那些不太合“规范”的做法。以前总是想找出一种非此即彼的出路来理解中国的法律问题,但越解释却又越无法解释。正如黄老师所强调的那种,历史感和真实感是最重要的标准,反观我们自身,其实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存在,为何要强求一个社会单纯到要么本土要么西化这样的二元对立中去呢?所以,中国未来法律的发展出路应是三种传统的互相融合,作为一个研习法律的学生,我将来所要做的也许就是能在某一领域提出具体如何融合三种传统的问题。
四、老师和同学们
黄老师的和蔼可敬、学识丰富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老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促使我坚持上完这门课程的动力之一。我从老师那里看到了自己所缺乏的一种品质,就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的关怀,而这也是黄老师学术的出发点和解决问题的目标。
能够结识参加这门课程的同学也是我的另外一个收获。大家都是各个学院的佼佼者,虽然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但总能够在一个层面上展开对话。这样跨学科的交流能够突破自己专业的狭窄视野,而能从更为宽广的视角来看问题。同时,在与各位同学的交流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最后,再次感谢黄老师不辞辛苦的讲授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