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广汉
8本学术著作的读书笔记,一篇结课论文,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的不到三个月时间,高强度的学术训练和极富启迪意义的讨论,给了我这个刚走进研究生生活的人留下了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
记得还是在大三的时候,不务正业的我突然对农业经济和共和国的经济史、土改史产生了兴趣,漫无目的的在图书馆中浏览着,偶然遇到了黄老师的《连接经验与理论》一书,是一本历史研究和研究方法论的论文集,我还记得自己当时看到《华北小农》一书节选中对小农“三幅面孔”的概括时醍醐灌顶的感觉,文章后面扎实的论述又让我回到了坚实的地面。当时埋头在高度形式化的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我头一次知道原来经济研究还可以这样鲜活有力。还有后面关于现当代学术流派及其政治倾向的梳理,是我关于学术流派、政治倾向极其产生背景的启蒙教材。文集中还有一篇文章,是说中国的学术有什么优秀的基因,中国的学生与外国相比有哪些优势,这就更新鲜了,无论提起哪个学科,从学者到学生的口径从来都是国外领先我们多少多少年,我们怎么会有什么“优秀传统”?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知道,真正有生命力的研究永远扎根于本土的经验,理论只是对话的对象,而不是万金油。书中深厚的功底、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浓浓的人文关怀,让那时还无意搞研究的我发现,学术也可以对社会有巨大的贡献。
后来得知黄老师每年会在人民大学开设这个课程,这对我最终选择来人大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后来我也如愿以偿的当面接受了黄老师的指导。
尽管一直以来就对新古典经济学就模型谈模型、就理论谈理论的方法论持激烈的反对态度,我在不知不觉中也总是犯同样的错误。我与人合写的课程申请论文洋洋洒洒,理论化地分析了中国农村经济模式,不知不觉中脱离了现实经验,漫游在天际,如果不是黄老师恰如其分的评价,我还会继续这种错误的研究方法。这使我认识到,不只是新古典的理论是理论,任何理论不论多高明也只是理论,对理论的批判只能通过实践来进行,体现在文本上,就是“经验与理论”的反复连接。
黄老师还完全破除了笼罩在知识、学术上空的神秘烟云。他一直鼓励我们认识到,凡是人创造出来的知识,就没有别人无法掌握之理,没有什么东西神秘到无法理解。通过细致的阅读和总结,谁都能精确的概括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在一个领域内只要精读几十本学术著作就足够有发言权了。知识不仅是力量,还是权力,在中世纪的欧洲,读写技能被高高束在神庙中,为僧侣贵族所垄断,语法对普通人来说是含有神的力量的东西。今天的学术研究何尝没有这样一层神圣的光环笼罩在上面?学术日趋掌握着人的命运,而不是人运用学术研究为社会服务,黄老师对待知识和学术的态度,大大有助于帮助我们走出这种扭曲的状态。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黄老师在课堂上实践了这一点。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关于一个话题,同学有话要说,黄老师这时就会把自己想说的话忍回去而让同学先说,怕影响学生的观点。我递交了结课论文,在课堂上由大家讨论,然后回去修改,论文恰是关于黄老师本人的关注领域,但黄老师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怕影响我的下一稿写作,也只是笑笑说“我和你的观点不同”,要等我完稿了再讨论。
在实用性的层面上,我也初步掌握了短时间内准确了解并记录下来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的能力,这对懒散不爱动笔的我不啻是一大进步。黄老师在此一贯秉承着实用主义的态度。确实,如果读书不能为探索真理、为更好的生活来服务的话,那就仅仅成了胡言乱语的堆积,能做的无非是在人前卖弄。“为了人”而进行的研究才是有价值的,做这样研究的人才是“大写的人”。
在结课的那天,黄老师请每个人去学校西门一家不起眼的饺子馆吃饺子,据说那是家有“国际声誉”的饭店,他是在洛杉矶听说的这家饺子馆。席间喝了点白酒,大家唱起歌来,从各自学校的校歌到家乡的民歌,甚至最后唱起了国际歌,“要为真理而斗争”,歌词中的一句。为了追求真理、鼓励青年人追求真理,黄老师奔波于中美两国;为了真理,我们二十几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人走到了一起。
在这个时代,还有比这更奢侈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