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酱油男的终结
——对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修班的心得总结
张伟宾
(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
从本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到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村发展专业,到博士可持续发展方向,我可谓混迹于农村发展研究领域的“老生”了。本科学院重实践,提倡参与式的行动研究,走的是一条与经济学研究并不那么抱合的道路,硕士学院喜欢采用计量经济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我有幸接受这两种研究思路的熏陶,也何其不幸在两种思路的冲击下成为了学术酱油男。一方面,计量水平差,难以做出漂亮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经验资历积累浅,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行动研究。就像我自己形容本科专业设置:完全是一个大杂烩。硕博新生聊天的时候总说像我这样的“老生”是足够“专业”的,也许在接触的研究内容上是比较广泛,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却不知我有多么头疼。黄老师在课程上常有提到左右手,悲哀的是我是左右手互搏,却又没有老顽童周伯通玩世的心态,或者郭靖那种纯粹的心态,于是乎,长此以往,自己的功力日渐消减。在这种状况下,学术酱油男的形象渐次显现。
当然,学术酱油男撑到博士离不开学术关怀和学术热情。我生于华北平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高考以前一味接受固定教育,却也形成了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想法。本科阶段重视实践,有很多机会到贫困地区,与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基层干部进行聊天,更促发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聚焦。我喜欢出发到贫困地区不是因为某些人常开玩笑的说到贫困地区调研好吃好喝,我是喜欢跟不同地区的老百姓和基层干部聊天,了解他们。改变思考的内容,变革思考的方式。2009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出版了《中国改革30年》一书,导师送我一本,其书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30年改革的动因、历程、经验和前景的著作。”其时的我读完此书,感觉包罗广泛而又深刻到位,于是乎在书的扉页上写到:致君尧舜当有术,慵怠疑忌应作古,日新月进年有为,而立之年振冠怒。来勉励自己。希望自己的学术研究也能为实际政策服务。总之,学术酱油男还是有学术热情的,态度并不酱油,只是方法很酱油,太不给力。
所以,在这种苦恼中能够接受黄老师研修班的熏陶真的是完全改变了我这个学术酱油男。尽管课程参与的深入程度远不及课上几位优秀的同学,但我还是学到了改变我这种酱油状态的路径和动力。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学习研究中,尽管我有意识去陷入纯粹左右的争论,但是却不自知的陷入到“市场经济”的话语体系内,不能用“非主流”的观点来看待主流话语体系。前段时间参加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一次活动,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先生的讲话(关于中国改革经验)如果放在以前,我会发自内心的赞同、认可,可是经过研修班的训练后我会去分析,其所讲有多少是在市场经济的话语体系中,又有多少真实的实践逻辑被忽略了?通过研修班的学习,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自觉,每种观点背后的真实逻辑是什么?去质疑,去思考,去解疑。不破不立,可幸的是,研修班在粉碎我以前认识之后也给了我改变的方法。
2、唯历史真实逻辑。不唯上,不唯市场经济,不唯左或右。只追求某研究领域的历史真实逻辑。如何去把握实践的真实逻辑?历史的视角、话语分析、左右敌手、经验材料。研修班的学习对我而言在于揭示了发现实践真实逻辑的可能性和可能方法。而我之前一直混沌打酱油,关键在于找不到方向,也不知道怎么做。
3、阅读方法。
总之,有幸参加这一届研修班,研修班的学习必将改变我的研究方法。黄老师的影响估计将持续非常长的时间。我希望能在黄老师话语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