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总结
王佳楠
时间的度量可以用各种方式,在黄宗智老师主持的“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研修班上,时间更多地被读过的一本本著作度量,被逐渐增加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度量。黄老师以阅读经典著作为引,启发同学们发掘读书及研究的有效方法;以理论和经验的结合为主线,探索各学科之间的本质联系,传递自己成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我从中所获颇多,以下几点为概述。
一、跨学科意识
在开课之前我一直有这样的疑虑,同学们来自农业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不同学科,在如此庞杂的学科背景下,如何在一本书的范围内建立起对话及讨论。当然,讨论的步步深入离不开黄老师具有目的性的提问和引导,比如比较同学们对基本概念理解的不同,抓住著作的中心论点及次级论点,分析作者的政治立场及写作方法。这样的讨论是在层层设计下进行的,也就是说,黄老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读书笔记总结每个人的读书成果和想法,在提出每个问题的同时,早已了然同学们能够给出的答案,就答案的内容可以再次提出问题深入讨论,形成一个讨论链,照顾到所有同学的想法,读书笔记中提出的问题都予以讨论解决,使著作中提出的观点在讨论中被清晰化。
另一方面,以往的讨论大都是建立在同专业同学之间,就某个细节问题展开,因此形成了外专业对细节不熟悉,因此无法展开讨论的误解。但在研修班的课程讨论中可以发现,产生对话的兴趣点不一定是对某个细节的判断,更在于研究视角及方法,或对某个事物的整体理解,那么讨论的重点就可以放在比较大的视野中,这对于突破专业学科研究中惯有的思维和方法是具有启发性的。在大量接触社会学、法律学等具有代表性著作后,我的学科意识被淡化,这才发现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不完备或者说是有缺陷的,不同学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找到了学科之间的关联才有可能把自己的知识网扩大,换句话说,书及著者可以按照学科分类,但学科和学科之间能够依据他们的本质联系结成知识网,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才有可能从更高更完整的层面上理解局部。
谈到知识体系的建立就不得不提及黄老师列出的讨论书单。前三本是黄老师自己的学术著作,主要作用是训练同学们精确掌握作者观点,养成良好的读书及笔记习惯。其余几本则是各理论流派的代表,比如恰亚诺夫(实体主义者)指出小农家庭与资本主义企业不同,生产主要是为消费而不是谋利,生产周期随着家庭周期性劳动者与消费者比例的变化而变化;在小农经济理论同样有所建树的舒尔茨则主张在小农经济中存在充分竞争的要素市场;韦伯是社会学的第一人,他的《法律社会学》讨论了西方法律形式理性化,他不仅是理论家也是历史学家,在他的论述中加入了更多的历史感多维度地分析理性主义法律问题;吉尔兹是人类学的代表,他的《地方性知识:法律与事实的比较透视》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对事实和法律进行探讨;萨义德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东方学》揭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观念的建立;汪晖是新左派的领袖,他在《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中运用中西文本对照,对背后的历史环境有清晰认识,是对建立在主导性的西方叙述之上的现代主义的全面反思。可以看出,这些著作都是各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使初学者接触到了各学科最核心的学术成果,为初学者打造了坚实的知识框架,即便以后读到不熟悉的著作,也能举一反三,认清他的理论来源及背景。就如结蜘蛛网一样,几根支撑结构的主线明确后,其他的辅线就有了看齐的标准,即使以后增加越来越多的辅线也不会乱成一团,只能起到充实、完美整体的作用。
二、读书方法
阅读方法与习惯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对我帮助最大的一部分。虽然已经读书至博士,但良好的习惯却没有养成,总是感觉需要哪方面的知识时,再去恶补一下,这种情况下的读书难免会只专注到某一个点,而不能全面掌握作者的真实观点和主张。黄老师要求在阅读著作后,写出完整的笔记,包括一句话或一小段话总结中心论点,再用三四段总结主要的次级论点,同时整理经验证据,注意概念与经验证据的连接。这样明确的要求就提供给我一个信息:读书首要的任务是要精确掌握观点,避免误读和曲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做更深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在学习西方理论的同时,要看到其背后的政治立场,不仅掌握各主要流派,还要知道西方另类理论、传统,看到西方的复杂性及反对西方主流的武器,使自己具备扎实的经验研究和理论认识,避免被主观的意识形态理论指导下的理论所影响。在认清主要流派背后的政治指导后,在阅读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找出作者所面对的左右敌手,也就是说要弄清主要的对话群体是哪些,在哪些研究基础上展开的讨论,理清学术渊源及对话平台,以进一步深刻剖析作者,并解构其语言逻辑。比如布迪厄的《实践感》,他的主要左右敌手是新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他不仅超越了结构和功能的二元对立,并且延伸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超越了机械结构主义的分析。如“象征资本”概念的提出使资本的概念扩大,展示了对双方的批评。
三、研究方法
课程的始终,黄老师一直强调理论与经验证据的结合,他把这两者比喻成人的左右手,不可偏废其一,生动地强调理论知识与经验证据在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出在研究中要摆脱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从具体的实践中提炼分析概念,做到连接经验与理论,左手和右手同时使用。经验证据多来源于实践,只有深入到一个事件中获取到第一手的经验证据,才有可能有真实感和历史感。真实感是学术研究的首要条件,这也关系到研究题目的确定,和目前常有的先根据热点问题定题目再研究的方式不同,黄老师强调要在获得一手经验材料后,深入推敲发现其中的问题,再根据问题确定要研究的主题。也就是说要对一个问题有充分客观的认识,这样的研究才有可能是真实的和有意义的。历史感也可以说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某个事物的认识都有时代局限性,我们只能通过宽阔的历史视野来减少由于价值观、意识形态及个人立场产生的对某种事物的偏见,建立带有历史感的社会科学。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黄老师特别强调的是,必须避免夸大理论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要与经典理论建立对话,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概念,而不是把理论学习当做追求的绝对真理来看待。比较可取的方法是在分析运用理论时,先对论述问题的范畴进行重建,认识到讨论问题的方法,再来分析其本身的局限性与进步性。
黄老师以近古稀之年远来北京为研究生们开设研修班,不仅为各学校各专业的同学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我看来更意味着黄老师手中的学术之棒得以星火相传,这其中包含了黄老师对新一代青年的关爱,更凸显其坚挚的学术理想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念起黄老师在专业领域内的孜孜不倦,无限崇敬中……
愿黄老师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