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思想,启迪未来
——黄老师《经济、社会与法律的实践历史》课程学习体会
李行
(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2010级博士)
很荣幸作为博士的一员参加了黄老师的课程学习,使得我在很多的方面都受益匪浅。不仅仅只是表现在学识上的进步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于信心和信念的提升,我觉得这对于一个博士生——将来的学术研究者是非常重要的。黄老师的多学科背景,使得我们能够跨越多个学科来多角度的关注某个问题,而对于实践和历史的偏重,使得理论的研究增加了现实感及其深度,使得我们能够在理论和现实以及历史之间来回穿插和走动,我觉得这正是学术研究的乐趣之所在。现在回顾一个学期,发觉自己收获颇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我觉得是正确的读书方法和读书习惯的养成,以前的读书往往都是浮光掠影的读书和记录,并没有真正的关注这本书所要关心的核心问题和这本书所要论证的中心问题与其经验材料是怎样连接的。通过阅读《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和《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这三本书,我们在短时间内培养了阅读的方法和习惯,而通过一个学期的读书对于这种方法进行了加强。读书笔记的书写和交流我觉得是其中的关键。黄老师指出在读每一本书时,需要直接指出这本书的中心观点,然后在去寻找围绕这些中心论点所体现的分论点,最后在去寻找这些论点怎样与经验证据相联系。这些经验证据需要运用历史和实践的眼光来看待,不是为了理论而收集。
记忆最为深刻的是黄老师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这本书。我觉得在三本书中最好的是这本书,一方面这本书是让我们理解了现实中小农经济的多样性的形态以及黄老师多学科的视角,另一方面是问题的提出都是直接而明了,而且经验证据连接都非常的给力。我们在写作读书笔记时,能够非常直接的掌握这本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黄老师本身作为书的作者,我们直接能用读书笔记和黄老师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读书方式和交流,养成了我们读书的好习惯,相比于以前囫囵吞枣我确实精进不少。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是重塑我对于农业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思想。黄老师的关于小农经济的三本书,我觉得对于我们理解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看完黄老师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以及恰亚诺夫的《农民经济组织》,你就基本上清楚了农业经济分析的几大思想传统以及其理论的传承。其实在上这个课程之前和之中,我并不是很理解意识形态和学术之间的关系。当然更谈不上理解为什么学者必须对于意识形态保持警惕性,上完这个课程之后自己终于能够很好的理解为什么这句话是如此重要的。因为意识形态影响人们都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如果不能够打破意识形态对于学术研究的束缚,一方面是谈不上对于学术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谈不上对于实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样造成的严重性后果是将现实可能最为重要的问题放在一边视而不见,而沉浸在自己的理论构建之中。这时学术必然会缺少发现和失去动力,因为理论与实践悖论性的问题往往被一些理论的构建者所忽略,而这些悖论正是我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实践的出发点。象牙塔里面的学者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被利用与不知不觉之中,失去了学术的真实性和批判性。我觉得这正是为什么黄老师强调理论必须要联系实际和历史这些局限性的条件以及我们要重视现实中的问题的重要原因了。
通过黄老师课程的学习,自己才真正感觉到以前对经济学的学习和对于农业经济历史的了解简直是到了无知的地步,而且完全没有警惕性和反思性。对于历史的无知造成的困境则是喜欢用自己的逻辑思路去理解历史中的人或者事件,而根本不去理解现实或历史中的事件或者人。这也是我觉得自己无法提出真正问题的关键。而这一思想或者这一意识形态的养成直接强化了我们的奴化,使得我们丧失了真正的思考能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在全面引进西方经济学今天,我们对于西方经济学盲目的崇拜和迷信造成了许多的问题。但是对于这些科学的反思和现实中的困境问题,主流经济学家却并没有关注而是顾左右而言他。虽然许多非常著名的主流经济学家都是从研究农村问题出发的,但是他们只是为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做了个注脚和解释而已,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自己的理论。其关键的问题在于他们对于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放弃,他们沉浸在自己从西方所学来的理论构建体系和逻辑之中(不管适不适合中国),不知不觉成为了强势群体和既得利益者的代言人。即使是处在经济学边缘的学科,农业经济学更是不知不觉的陷入这一困境之中,而无法走出其窠臼。农业经济学学科所研究的问题意识其实一直也被主流的经济学话语所束缚,如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组织经济学等的研究都是不计其数,但这些学术研究我觉得并没有真正关注每个农户所面临的真实问题。有的虽然也有所关注但是很明显,也披着意识形态的狼皮。其中的关键在于隐藏在这些学科之下的是全球资本化和产业化以及垄断的大趋势,其实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农业经济学科的意识形态体现的是最为淋漓尽致。因为农业和农村中的农民本身就是弱势群体,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和反思能力。农业经济学者的研究在改革开放之后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们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传统,成为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意识形态和强权话语的依附者。从此研究的主流也被西方的经济学所主宰,一代一代的学子去欧美留学回来然后传递和编织西方的神话。我们这些学生在神话的培养中也不知不觉得接受了这一制度的安排,但是就如黄老师所说我们是一个结合体。因为我们也会困惑因为事件或者实际中运作中并不是如理论构建或者所说的这样或者那样。但是由于我们深陷其中我们不清楚原因是什么,我们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己的自觉性和对于现实的反思性。通过黄老师课程的学习最大的转折是对于农业经济思想史的一个梳理,知道了主流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以及恰亚诺夫小农经济的理论传统,知道这些理论的思想传递性及其出发点以及其分析的思路和内在逻辑。在历史和现实的条件下,重新认识了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中的问题。这一点对于我打破纯粹的经济学至上的崇拜至关重要,而且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也使我变的更加清醒和更加有自信。
第三个方面我觉得是让我对于未来的研究更加自信。其实现实的问题往往是非常之复杂,用经济学的理论去解释只不过盲人摸象而已。而怎样从历史的现实的条件来理解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才是我们研究的关键,真正的实践不会因为你不去研究而消失,而只不过是影藏在现实的逻辑之下,仍然发挥着最大的作用,我觉得往往是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要对自己有信心。
正如黄老师所说的中国其实非常多的是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的地方,因此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只要我们那从实际出发,我们会发觉非常多的问题,建立我们自己的学术的自主性。而这一素养的养成需要通过多学科的交流和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才能达到。黄老师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人类学等,通过这些学科知识的梳理,我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西方的理性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西方后来的学者对于自己的学科所作的反思。黄老师自己本身是个学科的典型,在这一点上他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华北和长江小农分别获得本领域内的最高奖项。而且现实中新思想或者新发现都是基于交叉学科才出现的,如20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位得主奥斯特罗姆和威廉姆森。黄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得我们能够自由自在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黄老师在《为什么要建立一个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中指出:"历史学的整体视野能使我们看到文化、经济、社会、政治和法律间的相互关联,而不是任其分别独立。它特别有助于我们所关心的最大的问题:即不仅要推进个别学科,也要建立新的对中国文明整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理解。" 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正所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虽然我现在的知识还有许多欠缺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我现在做的是正确的事,走的是正确的路子,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国,创建自己的学术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学术和现实的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感谢黄老师的辛勤工作,感谢您所带给我们的思维和知识的启迪!感谢研修班的每一位同学,愿交流的乐趣与师友之谊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