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班学习心得
北京大学经济学系06级本科生张森
考完了一门又一门的期末考试,大学的生活已经过去了一半,终于能有机会坐在电脑前回忆这一年在人大农发院915和黄老师与各位师兄师姐游走在不同学科、不同理论间的日子,再一次翻阅着一篇篇读书笔记,一篇篇论文和过往同学的学习心得心中诸多思绪一时涌上心头。
在经济史的课上最早接触了黄老师的《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深为里面提出的一些我首次接触的新的观点所吸引,随后在网上看到研修班的招生简章,虽然看到是博士的课程范围,抱着希望开拓眼界的想法冒昧地提交了申请,只是希望有一个旁听的机会,接到正式录取的通知时实在是很意外,也很感激老师能给我这样的一个机会。
第一次上课时就发了厚厚一摞各种理论的著作,认识了来自各地的师兄师姐,还记得一开始讨论的很多话题对我来说都是很完全陌生的领域,比如吴师兄研究的南部档案,比如肖凌波师兄的历史地理。作为一个刚刚走进大学一年的学生,连自己本学科的理论都远谈不上略窥门径,更不要谈法理、历史、社会等学科了。但是还是希望能通过课程的学习增进自己对于整个学术研究方法问题的认识。
按照老师的计划,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部分是理论著作的阅读,应该说,这个阶段是我个人感到压力最大,提高也最快的一个阶段。过去读书的时候没有很强的目的性,只是随自己爱好和兴趣而看,以为记住主要内容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最初听到黄老师反复强调写读书笔记的重要性的时候我自己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现在看来当时主要是自己阅读量太小的缘故,记住两本书的内容比较容易,但是当接触到对同一问题多种不同的理论时,想要精确的记住每个作者的理论概要而不混淆,这种情况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越发突出。黄老师介绍自己写作经验时曾经说过要写到1000篇读书笔记以上才开始动笔写作,现在我在引用资料时就已经出现概念不清要核对原书或者笔记的情况了,自己当时用心写的几篇比如《农民经济组织》等书的笔记的巨大作用已经有所体会。另外在阅读黄老师著作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读者理解到的东西和作者的意图有时并不一致,我对老师文章的重点的理解和老师的原意就相差甚远,我想,这次我有机会和老师面对面交流,得以当面请教,但更多时候没有这样的机会,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多的了解相关的背景信息和阅读得更仔细,更认真,并且试着从作者写作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单单把自己固定在读者这个单一的角色上。另一方面,老师强调的关于经验和理论这两个领域不能割裂,理论必得要反复回到实际经验领域中去理解,而建立理论的意义也不在于单纯构建一个精致模型,而在于为理解现实提供一系列的"中层概念"的观点也给了我很大启发。最后,在这个阶段得以接触了包括蔡雅诺夫、诺斯、韦伯、吉尔茨、萨义德等经济、社会、法律、人类学等不同学科方面的理论著作,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对人类社会组织变化的背后动因这一个问题,诺斯和韦伯就从经济史和法学不同角度给出解释的观点,可以从中比较,避免了单一接触一个理论时容易陷入的盲目迷信。这个问题上,我很同意马丽学姐的那个锤子的比喻。
下一个阶段就是小论文的讨论,第一阶段的讨论内容是规定好的书目,在这个阶段里同学们都是就自己的领域内的问题进行写作,是将前一段自己的学习体会付诸自身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由于大家的领域不同,很多时候只能在研究方法,论文结构甚至行文风格上给出意见,然而至少就我而言,一方面了解到了各个领域的情况,和课内学习的内容有时能互相结合,一方面我自己的小论文经大家评点后切实发现了很多应该改进的地方,这种讨论的效率比自己单纯阅读和埋头写作要高很多,不过前提条件在于大家能对这个话题和使用的研究工具等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例如肖凌波师兄的论文里大量的技术名词就让我满头雾水,连理解意图都很困难,更不用提提出建议了。因此,我想以后在这一阶段讨论的时候老师能否挑选某些话题,进行"命题作文"呢?这样大家能事先对相关话题有所了解的话讨论的时候可能会更加有针对性。
老师设想的课程最后阶段是关于个人的研究计划的,在我们这个课程里主要是几位同学的硕士或博士开题报告,总体来讲我认为老师的意图已经体现出来了,但是几篇比较完整的文章似乎还是上期同学提交的几篇文章,比如吴四伍师兄关于常平仓的论文和巫若枝学姐的研究计划,作为一个本科生,我深感自己在积累方面还做的远远不够,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继续从理论和实际经验两方面不断充实自己,以求能真正做到把这门课上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
翻看上届同学写的建议,发现有不少在我们这里已经实现,比如黄家亮师兄谈到的在课余大家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还记得去年秋天一起攀登鬼见愁的时候的一幕幕情景,我想大家能积极参与,如同翟一达师兄说的那样,是大家都很珍惜能共同师从黄老师学习的机会吧。
想说点关于建议的东西,发现前面的同学已经写的很好了,我就不再赘述,我自己想说的是,老师的研修班是针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但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讲,从一进入大学开始,我们普遍面临着一个从应试教育向以具体领域学术研究为目标的学习的转型过程,至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习大多数人基本是个"从零开始"的过程,黄老师的课程强调的是一整套的学术学习与研究方法,我想越早接触应该是越有利的,虽然现在才疏学浅,很多东西还不到直接应用的时候,但老师的读书方法和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都是需要慢慢积累的过程的。希望自己能利用这这几年的时间实行这套学习方法。也希望老师下次开办这个学习班的时候能适当多招收一些本科生,相比同是本科生的魏寅,更是深切感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
下笔匆匆,总会有很多写不到的地方,然而这一年的学习生活在我的学生生涯中必定是难忘的一段重要经历,感谢黄老师给我的这次机会。希望这个学习班能继续办下去,越办越好!如果有机会,希望以后还能再在这里继续学习,提高自己。
张森
2008年6月28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