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马丽研修班总结
得知黄老师的"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历史学研究"研修班面向广大研究生接受申请,是2007年初。当时很高兴,觉得是个学习的好机会,但同时也在担心时间精力以及自己的功底能否胜任等问题。仔细考虑并向参加过往届研修班的学姐请教之后,我认真写了《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读书笔记,提交了申请表。如愿被选拔上后,我开始了一年的研修班学习。
第一次去上课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一位可亲随和的先生,虽鼎鼎大名却一点没有架子,一堂课下来就记得了所有学生的名字;一帮思想活跃的年轻人,每个人都很有自己的特色,为了学术的理想聚到了一起。
研修班分三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是阅读方法和习惯的培养,第二阶段主要训练经验证据和概念的连接,第三阶段是讨论各自的具体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阅读方法的训练很有成效,我很认同黄老师教给我们的阅读方法,它对于我们精确快速掌握一篇著作的论点及论据很有裨益。黄老师还要求我们在阅读时撰写读书笔记,并养成写笔记的正确方法和好习惯。以前阅读时,我一直有写笔记的习惯,但以摘录为主,黄老师现在要求我们写笔记时用自己的话提炼作者的观点,让我重新认识了读书笔记的写法与功用。遗憾的是我自己在这一阶段投入的精力较少,没有提交读书笔记,所以如何将这个习惯坚持下去是我需要思考和反省的问题。
第二阶段学到最多的是经验与理论的连接。我以前做的研究几乎都是实证型的,经验与理论比较脱节,经常是有数据和数据分析却没有理论基础。第二阶段的训练让我具备了强烈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意识,现在在构思任何题目时,都会提醒自己要将理论与经验证据联系起来,不一定做得很好,但却在慢慢体会一流的研究应该是个什么样子。黄老师说,学理论不是为了单纯地使用理论去解释现象,而是要藉由理论去发现有意义的问题,具备更好的问题意识,这一认识对我的冲击很大。一直以来,我对理论的意义的认识也是有偏差的,常常只体会到理论的解释功能,却忽略了它其他的强大功用。研修班的学习,让我重视了理论、重视了理论与经验的连接,也对理论开始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第三阶段,我提交了一篇思考性论文和一篇研究性论文,在课堂上和大家讨论。这样的方法对于自己更深刻认识自己写作的论文很有帮助。记得我的第一篇思考性论文在研修班上遭到了大家的猛批,当时心情特别沉重,甚至有些灰心,觉得自己辛苦写出的东西原来这么没有价值。但事后却是豁然开朗、心悦诚服,很清晰地就看到了自己写作的不足,对于之后的修改也有了明确的想法,这些都是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所得不出的。在研修班讨论别人的文章对自己批评精神的养成也很有促进。研修班的同学来自不同专业,所提交的文章并不囿于单一的领域,有些文章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困难。但一旦潜心读下去后,再阅读一些相关文献,渐渐也对这些领域有了一定的自己的认识,也能在课堂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和大家在讨论中共同进步。
研修班的学习过程中,我感到很遗憾的是没有提交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来和大家讨论。作为直博二年级的学生,我的论文选题当时还在慢慢成型中,并不清晰和成熟,因此错失了讨论的机会。但是研修班的学习对我的论文选题和构思的影响很大,一年的学习之后,我几乎将一年前的很多想法推翻了重来,思路变得很不一样,对"问题意识"这个词的深厚内涵也在不断揣摩体悟,自己也感到了进步。
还有一个遗憾是由于专业方向的差异以及投入精力的有限,在各流派理论阅读过程中对各理论本身所感受到的收获并不大,感觉发言也是在说别人的事,和自己关系不大。除了自己应该更多地投入和调整学习方法外,我也建议黄老师可以在以后的研修班上进一步拓宽理论流派和著作的广度,以使不同专业方向的同学能更多受益。
除了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向黄老师学习,黄老师的为学精神和为人风范也让我感慨颇多、深受教益。在治学上,黄老师严谨务实,反对一言堂;在为人上,黄老师随和亲切,却又要求严格。如此种种,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表述得尽的。
一年的研修班已经结束,除了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我更是收获了浓浓的师生和同学情谊。每当想起课堂上的热烈讨论、香山的赏红叶之游、2007年冬天的饺子宴、研修班结束时的聚餐,每当看到一张张记录着我们的欢笑与成长的照片、一封封往来的信件,我的心里都涌动着温馨与感动,这其中,有对黄老师的深深感激,也有对我们研修班的无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