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al Studies on Law)
主讲人:赵旭东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2012年9月—年12月
时间:星期二下午七点—九点 地点:民大文华楼西区603教室
联系电话:82502544(O); 电子邮件:zhaoxudong@ruc.edu.cn
[课程介绍] 以政治、文化与权力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社会法律与文化的转型。在政治社会学基础上深入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习惯法转变的动力基础。
[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考试成绩] 考试成绩分三个部分:出勤(15);读书笔记(20%);课堂讨论(15%);期末考试(50%)。分各讲安排学生汇报阅读心得,要求有一篇概述所讲内容的延伸性读书笔记,鼓励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批评。期末作业要求提交一篇带有探索性质的研究论文,时间为课程结束后一周之内。课程要求五篇读书笔记。
[核心阅读]
赵旭东主编,2007,《政治社会学:文化、权力与政治文选》,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含“课程主要内容及阅读参考书目”部分)。
赵旭东,2011,《法律与文化——法律人类学研究与中国经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莱德希尔,2011,《权力及其伪装——关于政治的人类学视角》,赵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课程主要内容及阅读参考书目]
第一讲 微观政治法律研究法
吉尔兹,2004,“地方性知识:从比较的观点看事实和法律”,《地方性知识》,222—322;
巴特,2005,“首领的权威及其追随者”,《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过程》,102—132。
第二讲 民间权威与支配
韦伯,2004,“卡理斯玛支配及其变形”,《韦伯作品集(III):支配社会学》,261—347;
王铭铭,1997,“石碇村”,《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267—330。
第三讲 文化与政治
黄应贵,1998,“‘政治’与文化”,《台湾政治学刊》,第三期,115—193;
巴特摩尔,1998,“从统治阶级到权力精英”,《平等还是精英》,16—35;埃文思—普里查德,2002,“政治制度”,《努尔人》,161—220。
第四讲 权力的表达与伪装
格尔兹,2004,《尼加拉》,116—145;
赵旭东,“有关上古巫文化的一个注解”,《文化的表达》,第255—266页。
格莱德希尔,2011,《权力及其伪装——关于政治的人类学视角》,赵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第五讲 现代性与公民意识
杜赞奇,2003,《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王斯福,1997,“农民或公民?”《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1—19。
第六讲 双轨政治与延安道路
费孝通,1999,“基层行政的僵化”,《费孝通文集》,334—352;
赛尔登,2002,“延安道路”,《革命中的中国》,201—260。
第七讲 时空政治学
流心,2005,“时间、叙事与历史”,122—145;杨念群,2001,“民国初年北京的生死控制与空间转换”,131—207;
吉登斯,1998,“生活政治的兴起”,246—271。
第八讲 物的政治生活
埃文思—普里查德,2002,“对牛的兴趣”,《努尔人》,20—63;拉斯洛,2004,“盐与政治”,《盐:生命的食粮》,86—131;
杨美惠,2005,“礼物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学”,《礼物、关系学与国家》,第5章。
第九讲 世界体系与想象的共同体
阿瑞吉,2003,“从世界历史角度看西方霸权”,《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237—295;
安德森,2005,《想象的共同体》,153—176。
第十讲 法律与文化
赵旭东,2010,《法律与文化——法律人类学研究与中国经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旭东,2011,“族群互动中的法律多元与纠纷解决”,《社会科学》,第4期,第70—77页。
赵旭东、罗涛,2011,“整体性理解当代少数民族习惯法——围绕彝族的文化观念而展开的法律人类学讨论”,载高其才主编,2011,《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北京:法律出版社,第64—82页。